台湾人在大陆》大陆真的这么好赚吗?台湾青年穷吗?

上海外滩黄浦江畔。(图/新华社资料照片)

大陆真的这么好赚吗?

近年台湾舆论,不管是影视娱乐业、电子科技业、金融业,都在问这个问题,台湾商业类杂志也无数次做过类似选题。

也因此在论坛上,最近几年「去中国大陆工作,薪资没有想像的高」,这类提醒台湾年轻人的文章,渐渐多过「去大陆就高薪」。

但在大陆舆论场中,「台湾人都还以为大陆很穷」是一个长期刻板印象。

2008年后两岸交流打开大门,大批陆客及陆生赴台,从那一刻起在大陆论坛如豆瓣(及后来的知乎)上,「去了台湾,感觉基础建设不行,感觉很穷」是一类;「台湾人都还以为大陆很穷」是另一项。

台湾青年,穷吗?

大陆社会对「台湾感觉很穷」的印象,一是对比出游的大陆人民之广大消费力,二是基础建设,三是太多台湾人因为「经济不佳」跑大陆工作。

讲起「台湾年轻人低薪」,大陆网上大约都知道「22K」(四千多至五千元人民币),但一般不太明白具体情况。毕竟这薪资在大陆一线城市,虽是低,但以大学毕业生来说并不过分。

台湾的青年低薪困境,根源不是「起薪」、更不会让你「吃不起饭」,而是上升空间、未来可发展性的问题。

根据台湾劳动部门统计,2020年大学毕业生起薪,平均为两万九台币,也就是六千元人民币左右。以台北来说,这在应届毕业生中数不高、也不算低的中间水平。

而根据台湾政府部门的「薪情平台」上,30至39岁的世代中,「中位数薪资」为四万四台币(约为九千七人民币)。

进一步分析行业类别,可以发现,金融保险业、医疗业、制造业及科技业等高于这薪资,但多数行业是低于这薪资的,也就是台湾常说的「台积电撑台湾」。特定行业在台湾才赚钱,其他专业发展相对停滞。

但金融、医疗、科技在中国大陆一线城市同样太赚钱,许多中阶主管的薪资也比台湾高出许多,所以就算是在台湾「偏高薪」,人才仍会流失。

而在台湾其他领域的年轻人(比如幼儿教育、传媒类、服务业),毕业时拿个三万台币,到了30岁,八年过去,可能「提升」为三万五台币,涨幅微小。因此,选择去大陆城市更是常态。

「上升空间大」,在台湾,许多台资企业亦会用这个说法挖角台湾人外派大陆。

台湾青年看大陆,穷吗?

「为什么部分台湾人觉得大部分大陆地区都特别贫穷和落后」,这问题是知乎上万年不退的流行问题,就如同大陆媒体分析过数次「台湾真实的经济水平怎么样」,一直讨论,一直困惑。

在台湾的论坛中,过去一年与「中国大陆穷」有关的热门帖子中,非常少将「穷」与「整个中国大陆」连在一起的表述。而是「上海很多人仍很穷」,这样的表态多出现在讨论两岸薪资的情况。

讨论两岸薪资,比如「上海应届毕业生薪资」、「北京平均薪资」等在台湾网路上一直很热门。而在「很多大陆人收入很低」、「上海基层很穷」的相关论述中,大多是基于对讨论版上「大陆/上海薪资比台湾高」的反驳(比如「上海很多人收入高,但服务员薪资很低」)。

更有意思的是,在这类两岸薪资对比中,「科技业」(面板、晶片)往往占到最多讨论。其一是「台积电」一直是台湾新闻的热门词,科技业也是台湾民众骄傲的,这也是台湾人才外流的重灾区。且在薪资比较的讨论区中,以男性用户占多数。

其二是,台湾的强势产业到底有没有「输人」的情绪。这在台湾面对中国大陆时普遍会存在的。

直言之,台湾网路上对大陆一些不理性的认知,大多建立在政治对立(台海问题)的情绪中,比如日前网路上对大陆脱贫新闻的质疑,就事论事的不多,而会扯上香港、台湾的问题等。

「中国大陆穷」,一个简单的刻板印象下,其实更多的是时代变迁下,台湾青年面对大陆,在「明白经济现实」与「政治情绪中」的纠葛。(郭雪筠/台北女孩)

【征文启事】

中时新闻网「两岸征文」栏目,征文主题:台湾人看大陆、大陆人看台湾、两岸看世界、两岸一家人、两岸新时代,欢迎全球华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过亲身经历的故事,刻画两岸社会肌理,描绘世界见闻,打破刻板印象,促进两岸民众相互了解、建立全球视野,向读者展现时代的脉动与发展趋势。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脸书粉专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欢迎线上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