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在大陆》在大陆的台湾人,如何两面讨好?

两岸征文,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近年我们台湾圈子常感慨「台湾艺人在大陆发展,太难了」。但这题目其实非常广。

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不是所有台湾北漂都跟我一样爱纠结两岸问题,也不是所有台湾艺人都会面对这种两岸政治僵局下的尴尬处境。

那些想「两面讨好」的台湾人

大家都知道近年的台湾没有出产新生代明星,爆火了一个许光汉还跑大陆演戏,台湾多少有些「叫得出名字的艺人都去大陆了」的落寞。与此同时,许多youtuber(视频主、网红)取代了艺人受到小年轻追捧,甚至他们的流量比许多明星都大。台湾已经过了盛产明星的年代,来到了以千百种网红为主的「市场小众化」。

在此情况下台湾艺人分成几类,其一是自己太小众,也没想着往对岸发展,干脆以许多讽刺中国的话号召粉丝,这类明星大概就是「大家多少都听过,没有什么作品,倒也能因为骂中国上上新闻,流量也不大」的那种;其二是像欧阳娜娜那样立场非常明确者。在台湾亲中反中,都是市场。

但去除这些比较独特的案例,多数的艺人(我们叫得出名字的、或是在大陆网剧上常看到的台湾小牌艺人),有脸书有IG有微博,都是不想得罪自家同胞并想在大陆寻求市场的。说直白点就是「两面都想讨好」的台湾人,比如小S,也比如在这里打工的多数台湾人民。

在这一点上,我虽然不如小S那样貌美如花、住豪宅帝宝,但我俩还是有千分之一相似的。彼时小S在大陆是毒在台湾是统,对于自己到底是亲中还是反中大概也错乱,而我融入北京后立场也错乱了无数次。

比如以前浪迹酒吧,在三里屯常与老外们瞎混。每当我一说自己是「生活在北京、政治新闻编辑、台湾人」,往往获得外国朋友的兴奋好奇。有些西方小年轻是中国通,娴熟使用抖音,还会逼你关注他的抖音号并给出意见;有些则是《纽约时报》专业读者,会以「你有危险吗」为第一个问题,然后带着严肃认真的神情审视你回答的一字一句。

与某些老外交往有一点最让我烦闷。若你批评大陆对耽美剧的审核,批评近年影视剧中同性题材遭到删减,他便会对你投以「你不愧是台湾人,是自由世界的一分子」之赞许;若你今天肯定大陆政府的某些政绩,对方会立即讽刺几句,大有「哎哟你这台湾人怎么认可共产党」之呜呼哀哉。

细数过往,被认为是「民主盟友」和「共产五毛」的次数不分伯仲。今朝视你为盟友、日后因为意见相左质疑你立场的,还常常是同一个人。

部分大陆朋友也有这种小毛病。比如若骂蔡英文不妥善处理两岸关系,实在危险,大陆朋友会立刻把我视为盟友;反之如果透露出对蔡政府某项政绩的认可,前几天还视你为队友的人眉毛就挑起来了,「哎哟你立场有问题啊」。

「两面讨好」和「双面人」仅一线之隔

看到这里有大陆朋友会举手,「喜欢台湾也希望融入大陆,两面讨好,这是人之常情。这种的我们不讨厌,我们气的是两面三刀的双面人。」

但是亲爱的朋友们,许多事情原本都是「正常现象」,但只要经由少数人刻意操作,就会立刻变异。

比如,台湾政治人物常爱说的「台湾意识」。

台湾人的「大中国情感」一代比一代淡,是避无可避的正常现象。若无比较独特的经历,或是对两岸历史认真钻研,两岸分隔多年,台湾年轻人从小到大的生活记忆,与对岸就有很大区隔。

论道理,年轻人越来越对「大中国情怀」感到淡漠是寻常,台湾与中国大陆在文化、历史上有深刻连结也是现实。台湾社会不断寻求发扬本土文化,本也是正常的情绪。

台湾意识,在过去除了强调台湾本土文化之外,还有去殖民化。但是逐渐逐渐,台湾意识、认同台湾本土这种「正常现象」就必须是「偏毒/抗中/亲日」,这被少数人操作为一种新常态,搞得对岸朋友如今一听到「台湾意识」四个字就挑眉。

与之对应,为了凸显台湾意识,原本台湾对于「中国」,依照个人背景不同可以有不同认知,而今只有一个认知是「能大声说出口的」。你往往需要回过头去看才惊觉:奇怪,以前许多正常情况,怎么现在变调了?

再比如,「台湾年轻一代看中国」这回事。

以前我写过一篇文章《抖音一代看中国》。台湾更年轻一代对「中国」有令人惊讶的包容力。比如使用小红书、用简体字、熟悉大陆用语、为了肖战连解放军献礼剧都含泪观看,更别提去大陆读书生活这种寻常事。

但是,一旦碰上立场不太一样,或对方意见自己并不认可的时候,立刻会将这些东西转化为武器攻击。就拿写简体字为例,我看过太多台湾年轻人用简体字留言,结果之前某位在大陆发展的台湾明星在脸书写简体字,新闻、网路论坛立刻群起而攻之——早知道你立场有问题,看看看,写简体字!

从台湾看大陆,今天台湾人可以在大陆社交平台上「根源台湾、了解对岸、促进交流」,但从只想被两岸读者都理解的「两面讨好」,到被解读为「双面人」,就差一线之隔。

但凡碰上一点点不政治正确的风波,这些正常都会变异,过去所有「台湾人这样想很正常」的人之常情都会成为双面人的证据——对明星如是,对发表过些许意见的老百姓也如是。去年一位台湾朋友考虑开公众号时,这是我给他的原话。

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台湾艺人被这样审视是应当」

回归到题目本身,这篇文章写到结尾难以收场。因为这种现象不会好转,甚至随着台湾选举的到来会更激化两岸矛盾。说穿了,解方就是「不喜欢这里、待不惯,那就回台湾」,还有「怕出现万一,就少发表意见,专心赚钱就是」这两条路。

而且碰到这类问题的不就是那些月入千万的艺人嘛!他们被这样子审核是高薪的代价!我抱持这种想法也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政治氛围就是种神奇的物质,今天是演艺圈,而后会是教育圈,再来也会是其他圈子。近年身边听闻有台湾打工人被莫名检举为「台毒」的也不止一起。

碰过很多对大陆亲近的台湾朋友都认为现在「过了」,但也没人想说,就是安安静静过自己日子,就算发言也大多符合政治正确,实在无奈就私下跟同温层感叹一下。

其实直到现在,我对于自己在写这种政治文章都感到挺尴尬的,特别是当面对台湾朋友的时候。去年有一个非常神奇的缘分,我个人的脸书已经注销很久,结果有一个认识很久、但没约过几次饭的台湾朋友不知道透过什么门路加了我微信。某次她在朋友圈看到我的文章,跑来问我:印象中你以前不是这种爱评论的人啊,怎么现在走上了这条路?

对啊怎么就走上了呢!大学毕业都没想过自己走到这方向,但是这条路目前走得还有点成就感,甚至还有越来越多大陆朋友会希望我「忠实反馈意见」(曾有一位对台的友人直言:雪筠同学知识储备不够,但胜在不论对谁都会说点实话!)既然如此,就算看着不舒服,也得写下一点什么。

去年我找过一次工作,那时我这个年过三十、没有结婚生子的北漂女性,甚至在履历表上附注「我是同性恋,不会去结婚生子」。在台北,年过四十不婚不生的单身人士太多了,根本就不是问题,许多企业连问都不会问,这种问题也被视为侵犯隐私。当我跟台湾朋友讲这段故事时,他们都会觉得「天哪还真没台湾『先进』」,但当我跟他们讲我大陆男同事每天下班都奔回家煮饭洗衣、人人惧内时,他们又会改观。

直到现在我还不遗余力在跟人科普北京医保和台湾健保之使用心得,乐此不疲。其实两岸沟通就是这样。不断自我推翻,从更多面向去认识对方。许多事情沟通起来费劲,唯愿这些「费劲」,可以被越来越多人看到。(郭雪筠/台北女孩)

【征文启事】

中时新闻网「两岸征文」栏目,征文主题:台湾人看大陆、大陆人看台湾、两岸看世界、两岸一家人、两岸新时代,欢迎全球华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过亲身经历的故事,刻画两岸社会肌理,描绘世界见闻,打破刻板印象,促进两岸民众相互了解、建立全球视野,向读者展现时代的脉动与发展趋势。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脸书粉专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欢迎线上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