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在大陆》两岸氛围如此,我为什么还留在大陆?

两岸氛围不佳,在大陆的台湾人是走是留?(澎湃新闻)

这是一篇跟大家聊聊天的杂文。就是说说家常,所以内容会有些杂。

「你有没有考虑『润』回台湾?」在大陆十年来,今年是我被问最多次这个问题的一年。正好前几天看到香港媒体也做了一组题,大意是「经历疫情、两岸武统氛围,在大陆的台湾人是走是留」。

2012年刚来读书的时候也会有同学问「台湾不是很舒服吗,怎么会来北京」,但问完之后他们也会自己回答「啊,但是听说台湾人比较小确幸,是不是跟经济有关?」

毕业之后几年大陆互联网大厂崛起,抖音等平台快速改变人们生活,我也再没有被身边的大陆人问这个问题。就在我进入新闻行业之后,短短几年,看着一飞冲天的内容行业崛起,身边很多人去大厂做新闻审核、做策划,就算去公众号做内容的也能涨薪。

我看着周围的人「随意」找个薪资很好的工作,看着年轻毕业生薪资比我当年还高。

就算被媒体版面都是「躺平」的2018、2019年,我还是看着身旁的同行一边喊着躺平、一边投简历到「大厂」争求加薪跳槽。直到疫情过后两年。

今年被问过很多次——没想过「润」啊?我自己过得很幸福,没什么好抱怨,也非常理解为什么这个问题今年特别多。不过,在此,我想顺便放上前阵子跟两位陆生朋友的对话。

因为,就如同我现在老被问「没想过回台湾吗」,过去几年许多在台湾的陆生,也老被家乡的人问「为什么要去台湾读书啊?」

「两岸这么紧张了,不考虑回大陆吗?台湾值得吗?」

我被大陆朋友问,大体上是因为现在经济放缓,他们认为回台湾待着更舒适;陆生被问,则是其他因素了。放在一起完全不是要比较什么,一是想给大家补充陆生对台湾的观察,二是想探索「值不值得」这件事。

我也曾经替陆生「不值得」过(特别是我在北京读书的时期,体会到大家对台生的友好,比较感更强)。但是,值不值得不完全取决于政治因素,更多取决于自己碰到的人、经历的事。

近年「喜欢台湾」和「喜欢大陆」成为一种矛盾,称赞台湾会被一波人骂、称赞大陆会被另一波人骂,本公众号力求打破这个奇怪的「次元壁」。

●陆生A的自述

陆生A,待过辅仁大学(我的校友),2013年至2020年在台湾,已经毕业回大陆。

刚到台湾时,很希望台湾朋友跟我直白交流。刚到台湾的大陆年轻人嘛,总是很想拉着对方问「你们对XXX是什么看法」,但那时人生地不熟,不敢乱问。

接着就会明白台湾人的相处方式:在一起吃喝玩乐中「摸索」出对方的立场。其实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一开始想问又不敢问,但等你跟对方混熟后,你也会知道对方的态度和立场,也就不用问了。

大陆人(特别是北方人)的相处之道很直白,一见面就能讨论国际大事,问对方想法,台湾人的相处之道就是一种「我们彼此心知肚明,但看破不说破」的「艺术」。

至于陆生去台湾,在很多人眼里会受委屈,到底「值不值得」?

确实,刚到台湾时,会有人因为你的身分对你有误解。听到你是对岸来的,第一时间很多台湾人会有很多「奇妙」的想像,但等一起出去吃喝玩乐几次,对方进一步认识你,其实就没有差别。

陆生到台湾是一个「慢热」的过程。陆生可能需要展现出更多友善与耐心,才能得到台湾朋友的回应,陆生与台湾是一个「慢慢彼此认识」的关系。

需要强调,我在台湾也碰过一些对大陆不敌视的台湾人,他们对大陆很熟悉,这类人其实不少。大陆人平时在网上看到许多台湾人嘲讽大陆的视频,但需要明白台湾社会的潜规则:许多事情知道,但不会说出口。

我自己非常喜欢在台湾的生活经验,也碰到会对陆生特别照顾的学校老师。现在回想,在台湾读书那几年很像是作梦,很想再回去台湾看看认识的人,但短期内很难回去了。

●陆生B的自述

陆生B,台湾政治大学在读,2019年到台湾的末代陆生(半年后陆生赴台就暂停)。

我很赞成前述陆生说的「与台湾是个慢热的过程」。确实陆生融入台湾,比台生融入大陆需要更多努力和耐心。有陆生的口音很台湾腔,这种人到台湾一开始就能比较容易融入台湾同学的圈子。

确实跟台湾同学都是从吃喝玩乐开始聊,相处久了变成朋友,你也会知道对方什么立场的。根本不用刻意问。

其实相处久了就会知道,台湾同龄人对中国大陆了解不少。媒体投喂的资讯多数偏向负面,比如官员权力很大、大陆哪里经营不善等。但很多台湾人对去杭州、去上海玩的印象很具体,他们对于大陆这些城市能描述很多。

有一个大陆朋友们很少想到的现象:我是福建的,身边很多台湾朋友都去过北京、上海,去过这些城市的台湾人数量可能还多过福建人。在台湾生活,能比其他大陆人更深切感受到近年大陆对台湾的影响。

所就读的政大因为历史因素,做大陆研究是很有名的,之前看到政大一位做大陆研究的老师在媒体上感叹「台湾学生对大陆越来越不感兴趣」。那时我觉得很奇怪,因为台湾媒体上全是「中国」,这跟我的生活经验不符合。

后来我才感觉到,台湾年轻人是对分析中国大陆的政治、或「经济双循环是什么」这种「严肃议题」不想深究了,但对于「对岸在发生什么事情」还是会关注的。

我自己的感觉是,很多台湾年轻人把「中国」当作会影响台湾的、对台湾有「威胁」的存在,但它又不像苏联已经是过去式,如果认真去研究会很心累,精神压力大。

很多媒体会强调两岸的不同,但作为一个福建人,我在台湾的生活经验跟在家乡很像,如果问我「两岸哪里一样」我反而说不出来,因为太像了。我在台湾感受到两岸的「不一样」也是很表面的,比如两岸考证不一样,但平时生活你根本感觉不到这是在台湾还是在我家乡。

●我为什么还留在大陆

北漂十年、仍持续装少女的台北女孩答:没想过回台湾吗?

「回去」这件事情一直在发生,只是前几年更多的是四、五十岁的台干不想拚了,回台湾公司养老,也有身边朋友想回去照顾家人。

最近两年,身边多了几个因为「意外变数」回去的人,比如上海解封后我认识的常驻上海的台湾朋友走了两个,一个选择去东南亚、一个回到台湾,还有因为互联网大厂裁员潮离开的。

前几天跟我妈通话,她说「吴阿姨的两个小孩原本在阿里,现在都回台湾了」,吴阿姨是我妈的同事,她感叹以前只听说哪个同事的小孩去大陆了,而且去的都是百度网易阿里这种台湾也耳熟能详的「高薪企业」。现在竟然从「高薪的北京上海」回流台湾了!

因为互联网大厂裁员顺势回台湾陪伴家人的朋友跟我说,回台湾之后确实也得面临薪资落差,除非是在吃香的科技业,不然工作这些年人脉都累积在北京、也见惯了大型陆企给的薪资,多少会有一定心态落差——回台湾求的就是在父母身边,吃好喝好,享受生活。但整体的「停滞感」可能会更强。

「因为在大陆一线城市不论变好变坏,总归是有在『动』的感觉,许多行业变化往往来得又猛又快。有可能在你想像不到的时候一个东西消失了,突然又一个新模式出现了。」朋友表示,也不排除以后会再回大陆工作,「但现在,只想在台湾休息。」

2021年下半年到2022年年初,我正在寻求其他工作机会,因此这两年在心态上产生了一些变化。比如,对于女性的处境有了更多体认,跟昔日年轻天真时,写「在大陆,约会都是男生付帐吧」这种小文章时的心态已经不同。

去面试时可以感觉到对于「30+」女性的不友好,就算在北京这种几千万人、充满许多单身人士的环境,许多时候仍然因为年龄被贬低、或是被说「你应该如何」,这时候就会觉得台湾好公平啊!至少我身边的台湾女性朋友们,没有人在面试时被问婚育话题,三十多岁的台湾人在社会大众眼中也能以「多年轻啊」的心态看待他们。

为什么还留在这里?当然是因为,最后找到好公司、好同事、还有可爱的好主管啊。

疫情以来,我的生活其实没什么好抱怨,没有被封控过,也在困难时期如愿找到其他工作,最焦虑的那段时间已经过了。但内心也总有一种说不出的「闷」,可能是感受到周围的人对未来很迷茫、也可能只是不能随意旅游的烦闷。

现实条件让我就算动过「带阿竹回台湾给父母」的念头,也无法付诸行动。我的人脉都在北京,回台湾就算有朋友能给我介绍工作,能做的大概率也就是大陆新闻。

但就算是比较懂大陆的台湾媒体,也逃不过分析时的「套路」和惯性,跟许多大陆媒体在分析台湾时一样——并不是想「反大陆」或「反台」,只是看待对方时都逃不过固有的认知,都会用特定的框架「套在」对方身上。

我自认能够「理解双方」是很好的特质,必须保持。过去几年能跟行业内的大陆朋友交流,他们也愿意坦诚相待、认可我的一些看法,这让我很喜欢现在的自己。自然,也想继续把主力放在持续观察两岸,工作能跟这个兴趣稍微结合就很好了——所以选择继续在北京。

而我身边回台湾的人,也并没有与大陆断了连结——这就是所谓「民间交流」的神奇力量,就如同回大陆的陆生仍然会心系台湾一样。

认识的一位台湾大哥,是那种二十多岁被高薪挖角来大陆,辗转待过很多城市的「菁英台干」,老婆小孩都在台湾。我认识他时他已年近五十,准备几年后回台湾退休。

他跟我说,以前他对大陆的发展很热切,适逢那时经济高速发展,但是哪里哪里还是不够好。他常跟大陆同事说「为什么哪里哪里还是不好呢?大陆人才这么多,应该在某方面做得更好!进步得更快!」

但他的同事会说,「你们台湾还不是哪里哪里不好,你们也怎样怎样啊。」

他觉得自己不是以一个台湾人的身分说这些,而是真的希望这里好。但对方往往回击「你们台湾也这样」。于是,他往后不断告诉自己,「这里的事情跟你没关系,你以后是要回台湾的。大陆人才这么多,轮不到你操心。」

这几年我们很偶尔才聊天,后来他也如愿回台退休。但每次聊天我们都是分享对大陆时事的看法——从他的语言中我可以感受到,他并没有如自己所说的「大陆人才多,不用台湾人操心」那样置身事外。

他还是会絮絮叨叨,会义愤填膺,然后像是自我宽慰一样表示「哎但我们台湾人也无法说什么啦」。

而我前面写过的那位从互联网大厂被裁员后回台湾的朋友,「岁月静好」之余,我们也会时不时聊大陆的时事。

「回去」和「不回去」的人,没有差那么多,「回去」的人对曾经待过的那片土地的情感与回忆,往往不会这么快消逝。

今年是个很多人都陷入迷茫与不确定的一年,身边有台湾朋友仍有信心、也有人把「明年可能更糟啦」挂嘴上。

我跟几位朋友今年「热烈讨论」(争执)过数次两岸的防疫利弊,最后发现意见不同皆因条件不同:公司有没有裁员有差、居家期间公司是否扣工资有差、家庭条件有差、家里有没有年纪很小的小朋友有差、甚至养不养猫都有差……

谈了几次心态就柔软了不少。谁都有难处,我们只是依据自身条件做选择而已。能做的,就是尽量去体谅其他人也有难处。

回还是不回,「润」还是「不润」,都是每个人努力活着、平衡利弊后的选择,不应该有哪一方被打上标签。

对于我个人而言,十年来获得的比失去的更多,自认北漂生活也「挺值得」,所以选择留下。对未来的预估仍情愿相信,得到会多过失去。

所以还是想待到那个终于可以放心搭上高铁,去长沙喝茶颜悦色的日子。(郭雪筠/台北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