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人看台湾》这才是「大陆新娘」眼中台湾人应该的样子

两岸征文

1

他是台湾人,来大陆的第一站并不是武汉,而是北京。九十年代的北京,在很好的地段,拥有一套住宅,2000年左右随湖北籍的妻子来武汉生活,北京的房就这样卖掉了。

上次听他聊起这件事时,我都替他感到惋惜。

我说,啧啧,北京六环以外的房,都要四万起跳,你现在有点后悔了吧?(这话问得有点欠扁的意思。)

他说,命里该有的有,该走的走,没什么可后悔的。

说这些话的时候,他很淡定,我睁大眼睛,也找不出一丁丁懊恼的样子。

不像我,卖错了房,选错了股,心痛到现在还没有停止的意思。

挺欣赏他的人生态度。

现在的他,以我们的标准,过得不算太成功。

骑一台小电动,穿越两个区,做一份小小的工作,一份应该归在服务业内,需要付出一些体力和技术,收入也算微薄。

不卑不亢地,不多言多语。工作之余难得有片刻空闲的时间,我看到他的办公桌上,摊开的是一本专业方面的书。应该也有五十了吧,看到不少这个年纪上的人,已经开始混日子或者叫做享受人生。

曾有心推荐给一位媒体朋友光顾他的小生意,时间都约好了,没想他因为要陪老婆回老家办事而推掉了。

机会不是时时都有的呀。

他说:平静,珍惜,幸福。

朋友圈里,也时不时晒晒他的幸福:老婆心情大好...老婆煮的...

一杯红酒,几份小菜,这样的日子,不是幸福是什么?

这个时代,看过一些牛哄哄的人,听过太多够传奇的事,反而觉得这种平淡中的隽永,才是真正踏踏实实的人生。

我希望记录的内容,正是如他那样,普普通通的人、认认真真在生活。

2

像他那样,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武汉投资(或工作)的台湾人,不在少数;最后能有像他那样平和心态的,却不在多数。

那时的台湾人好似现在的大陆人,大众创业,大批台湾人带着资本、带着雄心,西进大陆。凭着当时台湾较为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还有一股子拼劲,在大陆刮起一阵台资旋风。当年的中台合资企业可谓炙手可热,大学毕业生不入国企,而以入合资企业为荣。

那时台湾人最爱唱的歌是:爱拼才会赢,街头巷尾的卡拉OK,台湾人、大陆人,人人爱唱。

台湾人很拼,记忆中,在武汉打拼,白手起家创成功的台商也有不少:

较知名的服饰品牌C轩,刚起步的时候X总是凭着几台缝纫机和一辆跑业务的自行车打天下的。那时名字还俗俗地,在武昌司门口天桥下仅有一间门店,叫C之迷。记得很清楚,九十年代初,武汉工资水平还不足500元(人民币,下同),它家夏天一条热裤就要200元左右,算贵。色彩清爽图案又特别,试穿后就舍不得放下,最后是刚刚工作的姐姐很豪气地给我买了单;

食品企业罗S,当年的Z总还是一位青涩的年轻人,开着一辆面包车,满世界送生日蛋糕。罗S应该是把鲜奶油蛋糕带入武汉的第一店,在它之前从未吃过那么好吃的鲜奶油,以至于我们常常把奶油吃光光而留下大半个蛋糕胚。现在早已唾弃奶油的我们,真真无法想像当年是如何做到的?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创业难,在异乡创业更是难上加难,创业中真正生存下来、能让大家听到他们传奇故事的,永远只是凤毛麟角。

更多的创业者,跌倒在创业大潮中。

在台商圈子流传一个笑话:九十年代,台湾人坐大陆出租车,师傅会问「来投资的吧」;二○年代,师傅会问「当干部的吧」;这几年,师傅则问「来找工作的吧」。

这二十几年,目睹过不少「来投资的」台商投资失败,变成「台干」,当大陆经济与经验快速成长,「台干」不再是企业的刚需时,又面临「打工」或沦为「台待」(待业一族)。

他们中有一部分尚有能力的,伺机而动,期待能东山再起;大部分高不成低不就,毕竟过去都是当老板的人,聚在一起抱团取暖,喝点小酒怀念那段逝去的黄金时代,靠过去的积蓄或是台湾的退休金生活——退休金的数额在台湾恐怕是无法应付日常开支,在武汉却能过上还算体面的生活;真正愿意放下身段,实实在在打份工的,也是屈指可数。

创业成功的从来不缺跟风的记录者。

而创业大潮退去后,留在沙滩上的沙子与贝壳,它们都有自己的故事。

想记录他们的故事,创业大潮中他们才是绝对大多数,沉默的大多数。

3

月初去北京时,拜访了一位做两岸公众号的台湾「小前辈」小A,他刚过而立之年,说「前辈」因为他做自媒体快四年了。

从小A那里,我第一次听到「台流」这个名词。

台流,是在大陆无固定居所,无固定职业的台湾籍人,在北、上、广、深几个过去台湾人集中的城市较多。过去,「台流」大多是在台湾有案底,利用当时两岸无司法互助协议,到大陆避祸,近年来,伴随着大陆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成本上升,珠三角地区及福建一些劳动密集型台资代工企业难以为继,倒闭的台商及被遣散的台干也被迫加入台流的行列。

「他们为什么不回台湾呢?」我问。

「面子问题吧,再有,就是到大陆久了,很难再融入台湾社会的。」小A说,台湾的高房租、高交通费等生活成本「台流」们根本无力负担,另外一些生活习惯可能也不能适应,台湾公共场所不准吸烟执行得很严(我们大陆的禁烟管理还是弱了点哈),一些「老烟民」接受不了;垃圾分类执行很严,也怕是没办法习惯......

「都不要讲他们,我来大陆也不会将垃圾作分类,回台湾也是不适应呢。」他笑道。

「为什么不试着找份工呢,大陆现在机会挺多,只要愿意做,机会肯定是有的。」再问。

小A摇摇头,「很难啊,到底过去是领着高薪的人,现在要他们和大陆人领一样的薪水......」

这样,台湾成为他们回不去的故乡,在大陆又不肯接受一份心理预期落差较大工作,这群游离于大陆与台湾中间的边缘人,靠接济甚至行骗生活。

更有个别奇葩,不在如何做事上动脑筋,却企图做个政治投机者,用高调的言辞蹭会博版面,刷存在感,这样的形象,不要说你代表大陆或是代表台湾,只能被两岸所唾弃。(这里就不具体讲了,是过去给我在另一个平台专题搞过稿的台湾人,在台湾圈子里也是一位活跃分子,但对他,小A与我的看法比较一致,都不喜欢)。

这些人,不是我心目中的台湾人。

记得老公最困难的时候,曾从台湾千里迢迢搬回家一付铁模具,可以做各种卡通蛋糕,他说,到学校门口叫卖,会不会很LOW,你会不会嫌弃?与他有相同境遇的一位朋友,则在家研制做臭豆腐的卤汁请我试吃,想对抗市场上用化学制剂做出来的「毒豆腐」。

不嫌弃。

逆境中,凭自己的努力与劳力,赚取自己应得的收入,承担家庭责任,有什么可嫌弃?当年的台湾不正是无数个中小企业业者努力打拼撑起一片天,为台湾赢得「亚洲四小龙」的美誉,赢得经济腾飞的黄金三十年!这才是「爱拼才会赢」的台湾精神!

佩服这样的台湾人!

(漫的猫花园)

(本文来源:「一家两岸」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