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人在台湾》点名回答「有」——赴台就读的校园文化冲击

陆生在台感受校园文化冲击。(作者提供)

紫薯文化和家聚传统?鸥趴糖的禁忌?教师节的不同?对学长姐的「无理由」崇拜?缺席报告讨论,说打工就是正当借口?

新学期新气象,我也不禁想起2016年刚来台湾时,在校园里满满的新鲜感,在调整习惯与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好奇与冲击交叠的复杂情绪。

今天来回忆一下几年前,作为大学新鲜人与台湾新鲜人的我,印象深刻的几点「文化冲击」。

01 点名回答「有」(右)

第一点发生在课堂上,刚开学老师都会点名认识一下大家嘛,当时班上也有其他的大陆交换生的,我们被点名没有一致的回应,喊「到」、「在」、「这里」的都有,但台湾学生几乎是约定俗成、整齐划一地喊「有!」

这个yo听起来很像美国人喊「yo man」的那个「yo」,是的,我一开始也是这么以为的,这一声yo,形成了我对台湾学生「很活泼很青春」的第一印象。

后来我去了解为啥台湾学生喊「有」,而不是别的中文字,原来其中有一段意想不到的渊源,是受孙中山爷爷当年「以俄为师」理念的时代影响。

1923 年秋天,共产国际派遣代表鲍罗廷赴广东与孙中山商讨政事,在此联俄氛围下,孙文亲手书写:「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

「有」,其实是俄文есть 的翻译,战时红军士兵有去无回,每场战役结束后,长官会清点幸存战力,存活士兵回答:「есть 」,есть 的另一层意义是「存在」,来证明自己还活着。

台湾中研院文哲所陈相因副研究员常在演讲中提到这个例子,借以说明苏俄跟台湾的渊源,引起听众对苏俄文化与文学的兴趣。

跟台湾朋友聊起这事,普遍难以置信,甚至不愿相信,国军不是秉持「抗俄反共」理念吗,怎么可能用俄文来喊口号呢?追根溯底,从前苏俄是黄埔军校的赞助方,故受苏俄文化影响亦是情理之中,所以才说,历史是多么捉弄人呀。

我们世新口传系的同学是非常闹、非常活泼的,常把「有」喊成「yo」、「yoho」等夸张语气。从庄严肃穆甚至有点沉重的「有」,变成现在学生们朝气蓬勃的「yo!」,也算是历史变迁、物是人非的一个玩笑吧。

02 回答问题坐着就好

第二点文化冲击,依然在课堂上,不晓得其他陆生同学怎么样,反正我第一次举手回答问题时,是整个人站起来讲话的,结果老师对我说,你可以坐着说也没关系喔,我发现大家看我的表情也蛮震惊的,我就坐下了。

后来观察,陆生新同学刚来时基本都不知道台湾这边回答问题坐着就好,我的态度是入境随俗啦。

我个人觉得站着有站的好处,是一种对老师跟同学的尊重,大陆的课堂大,站起来声音传得比较远,自己的态度也会更严肃。坐着比较舒服,尤其是世新课桌椅是一体的,要站起来必须要先走出座位,站在旁边才可以。(《赴台就读的校园文化冲击》之一)(廖小花/台师大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