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研究报告 「挑食」疑似诺氏驼远古时代灭绝死因
大陆研究挑食疑似诺氏驼远古时代灭绝死因。图为已灭绝的诺氏驼复原图(中)与现生的野双峰驼(左)和家双峰驼(右)。(中国国家博物馆环境考古研究所提供)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新华社报导,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消息,该校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赖旭龙、盛桂莲团队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机构,研究已灭绝诺氏驼的古基因组,揭示了旧大陆骆驼属动物演化历史的复杂性,发现诺氏驼因「挑食」在末次盛冰期加速走向灭绝。相关研究成果日前线上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上。
论文通讯作者之一教授盛桂莲指出,骆驼对干旱恶劣气候环境有很强的耐受性,是学界探究生物环境适应性的理想物种,其演化历史一直备受关注。早更新世晚期以来,分布在欧亚大陆的骆驼以现生的单峰驼、家双峰驼、野双峰驼和已灭绝的双峰驼诺氏驼为主。
研究团队获取了中国东北地区7个晚更新世时期诺氏驼化石材料的完整线粒体基因组及部分核基因组,利用骆驼属动物灭绝种与现生种的遗传学数据,结合形态学、年代学、稳定同位素数据开展跨学科分析,并对诺氏驼与现生双峰驼祖先种群可能存在的基因流动进行了分析。发现在骆驼属动物的演化史上,欧亚大陆双峰驼不同物种存在广泛的基因流动,诺氏驼与家双峰驼、野双峰驼之间的演化关系不能模式化概括为简单的分叉树,推测其应为网状结构,其演化历史比学界已有认知更为复杂。
与现生双峰驼有着交叉亲缘关系的诺氏驼为何在晚更新世末期走向灭绝?研究人员通过对诺氏驼样品的碳同位素分析发现,随着时间推移,诺氏驼食性变化不大,饮食习惯较单一,比较挑食。相比现生家双峰驼和野双峰驼,诺氏驼的核苷酸多样性更低,这可能反映了在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期间诺氏驼种群就已发生了收缩,随后到来的末次盛冰期严酷气候环境成为压垮诺氏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大大加速了其灭绝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