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医院遭卫生局评多项缺失 医护质疑「区域医院当医学中心?」
高医失去高雄市立大同医院优先议约权,高雄市卫生局大同医院经营上有多项缺失,高医驳均已提计划改善;更有医护人员跳出来说市府把「区域医院当医学中心?」(任义宇摄)
高医失去高雄市立大同医院优先议约权,引起工会质疑标准不公,高雄市卫生局指出,大同医院经营上有包含疫情期间未有负压隔离病房,且未有夜间儿科、急性脑中风等处理量能等缺失,高医驳均已提计划改善;更有医护人员跳出来说市府把「区域医院当医学中心?」
高医企业工会理事长柯心炫今天携上百名医护人员齐聚大同医院大厅,质疑大同医院是自2011年至2022年获高雄市卫生局7年优等、5年甲等的优质医院,却在去年评鉴中被质疑评鉴报告有错字、公卫计划未符合市府期待等理由,将考绩一口气降到剩60几分的丙等低分,质疑内容是否是否公正公开,希望市府能说清楚「我们输在哪?」。
高雄市衞生局表示,经查市立大同医院自99年委托高医大经营起即无设置「标准负压隔离病房」,且于2020年至2023年COVID-19大流行4年期间,大同医院竟无负压病房,严重影响患者收治能力,直至2023年6月在卫生局强力要求之下赶工设置7间,严重违反市立医院核心价值与合约遭受卫生局处分。
此外,大同医院自2010年至2023年间,急诊无夜间「儿科急诊」、「急性脑中风处置」与「心导管紧急处置」,直到9月才陆续启动24小时心导管处置、急诊儿科、急性脑中风处置,更于2014年7月至2022年8月共8年期间「无产科新生儿生产服务」有违市立医院照顾妇幼弱势及急重症紧急医疗之宗旨。
反观高雄长庚已具提承诺,自年起针对70岁以上长者就医「免收门、急诊挂号费」;低收入户与身心障碍者于门、急诊就医则「全免挂号费及部分负担」,初步估计相较于目前将因此每年短收4至5千万营收。
至于医院考评部分卫生局澄清,经查今年年8月由外聘及局内委员至5家公办民营医院进行112年度营运绩效考核、其中大同医院考评结果为甲等、且目前考核结果仍于局内签核中、尚未发文通知各医院考核结果,故无所谓2022年医院考评丙等之结果。
长庚还将引进价值亿元以上「达文西手术」尖端医疗及团队,对比于目前更能有效进一步提升医疗质与量、承诺于履约期间逐步完成「重度级急救责任医院」认证,将成为高雄市除4大医学中心外、第5间重度急救责任医院,守护在地已进入「超高龄社区」的市民朋友生命。
大同医反驳,长庚所提及针对70岁以上长者就医「免收门、急诊挂号费」等作法,恐会被外界质疑,会影响到医疗分级机制,与基层诊所抢生意的疑虑,此外也已具体承诺投资6亿包含高雄唯一的1152切的CT、达文西手术等设备;负压隔离病房考量疫情期间病房量能紧迫无法大兴土木,其余缺失均可透过高医完善后送机制处置。
大同医院也说,此次与高医申请「高雄市立大同医院」医疗服务合作计划书中,高医承诺未来将提拨每年净收入1%,约为4千多万元作为公共卫生服务基金,这基金将具有公益性,可配合市府的政策实施,谁优谁劣可受公评;强调经费用于更具有公益性质的方向上,高医也承诺将设立一位公卫副院长,来具体实行公卫政策之落实。
也有高医医师跳出来说,各家医院都各有经营特色,过往大同医院当地已高龄照顾为主要目标,过往确实儿科需求较少,儿科急诊医师往往都「闲一整晚」,更质疑院内空间是否足够大规模设置重症医院,提醒市府「不要把区域医院当医学中心」。
高雄长庚则回应,依据当地人口与疾病结构统计来看,市立大同医院所属及邻近行政区65岁以上人口就占了22.3%,承诺加速导入24小时脑中风、24小时心导管、紧急外伤、高危险妊娠与新生儿照护等医疗团队,平均每年投入约6千万,分阶段将大同医院从原有「中度级急救责任医院」提升为「重度级」,打造成为高雄市四家(准)医学中心。
此外,将导入市价近亿的达文西手术系统等尖端医疗服务,加速提供完整的医疗照护,满足病人在地治疗的需求,未来将比照市立凤山医院,提供市立医院 70 岁以上长者免收门、急诊挂号费;弱势病人(低收入户与身心障碍者)则免除门、急诊挂号费及部分负担,落实市府推动医疗平权的政策精神,与市立医院照顾弱势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