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永续之战!台湾能成为下个荷兰吗?

许多人都熟知,荷兰人善于治水,起因于百年来因应水患的历史渊源。(图/远见提供)

2021年,除了新冠病毒肆虐,更有不少国家因极端气候受创严重。台湾面临50年来最严重干旱;7月中旬,西欧等国暴雨,上百人丧命及失踪;中国河南郑州等地暴雨,死伤损失惨重。各国迎战气候变迁的关键时刻,《远见》观察到荷兰这个永续经营的佼佼者。大数据分析公开资讯,公民倡议各式创新,跨域学习推动永续人才活络,荷兰已正式成为「循环经济」与「绿色经济」大国。台湾若能跟上荷兰模式,打造绿色经济飞轮,台湾也能成为下一个荷兰!

今年夏天,被专家估计为千年一遇的洪灾,突然从西欧、中国郑州等各地涌进。

台湾也没能幸免:6月初,台北降下时雨量百毫米豪雨,东区一度成汪洋。8月初,更有九个县市因豪雨被迫停班停课;政府耗资10亿打造、在南横公路上的明霸克露桥,竟也被冲毁。

若把全球这一波灾损换算成新台币,总计已破8400亿元,死亡人数也超过600人,几乎等同于一场战争。

全球极端气候频传 升级战略已成各国共识

而根据联合国IPCC小组8月公布的气候变迁报告,天灾确实是地球暖化造成的,人类正在面对自己造成的苦果,各国因应极端气候的战略,也急需升级。

「只是一场雨,为何就能造成这样的灾情?」当各国民众还在慌乱找解答,同样遭受这次西欧洪灾侵袭的荷兰人,当地人疏散的速度硬是比邻国快,至今零死亡,整体灾损连德国的1/10都不到。

原因为何?除了全球熟知的「还地于河」等创新治水建设,从荷兰气象所(KNMI)在7月底洪灾结束时的贴文中,或可以窥出线索。

这个负责提供全国气象资讯的官方单位,竟然特别感谢一个民间社群WOW-NL!原来,因为靠着这300人在7月中每天早上9点量测雨量,让气象所对极端降雨有更全面的理解。

自己的雨量自己量,不靠政府

更让人惊奇的是,豪雨来袭时,荷兰民众并不像他国民众被动等待,自己的雨量自己量,还和政府合作找答案。

像是洪灾主要侵袭的林堡省(Limburg),当地政府早在五年前,就建置即时监控水位的网站与App,曾创造最高同时在线观看人数3万的纪录。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荷兰民众对水情的热衷。因此,在7月洪灾来袭时,也得以成功预警。

「荷兰人有句老话,永远要保持脚干,」荷兰循环热点基金会执行长佛利·范·伊克(Freek van Eijk)说,因为荷兰人住在长期有水患风险的三角洲地带,淹水脚湿常发生。而几个世纪以来,所有人已发现,非得靠创新与合作,才能摆脱危机。在这样思惟内化下,荷兰人长期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当作实验室打造解方。

许多人都熟知,荷兰人善于治水,起因于百年来因应水患的历史渊源。此外,荷兰也首创循环经济,希望能用回收减少地球耗损,降低气候变迁冲击。然而,你可能不知道,他们已经把这些长年累积的「内功」,养出用数据驱动的「绿色经济飞轮」,不只已找到防灾先机,也找到新商机。

这个绿色经济成长飞轮,可用英国学者拉沃思(Kate Raworth)提出的「甜甜圈经济学」来诠释。拉沃思认为,各国应该停止一味追求GDP成长,改为平衡追求民众、政府、企业与环境的共好。

要做这么多妥协,经济成长怎么跑得动?然而,荷兰仰赖一个科技元素:数据,驱动出全新的绿色经济成长飞轮,其中,民众、政府,企业都是紧密合作的角色。而事实证明,提前因应气候变迁,不是牺牲,是加值。

根据OECD组织6月出炉的经济调查指出,荷兰正转成数位与永续双向带动的新经济模式,主要是民间企业大力投资云端、物联网,已有初步成果。而荷兰政府今年刚启动的国家成长基金,也是双管齐下做投资。

首先,光从荷兰治水进入数位化,还能从看当下到预测未来,就知道多强大。这其中,来自荷兰的全球水灾防治权威青蛙科技(Nelen & Schuurmans),就是个中翘楚。

他们将AI机器学习运用在水灾模拟上,可以达到每个小时做预测,只花7分钟,就可以完整分析接下来3小时将发生的淹水状况。在荷兰,这套软体已运用在当地六成的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模拟上。

去年,荷兰水域伙伴关系(NWP)更宣告,未来要迎向「数位水」的新时代,每个水企业都得有数据思惟。而7月西欧洪灾冲击,荷兰也已携手企业、学界与政府,上从卫星资料,下从土地使用资讯都搜罗,启用电脑图层叠合找答案中。

质疑政府规划,不如民间带领创新

荷兰的永续作为,为何会有这样的新布局?首先,是来自民众的带动。

青蛙科技亚太分公司总监许永佳指出,荷兰民众参与公共建设已经很久,但对于政府的事前规划,民众常提出质疑,而他们参与的排水设施设计,更常因淹水的防范问题被砲轰,一般人又看不懂专业资讯。后来,公司就决定在2010年起,逐步导入新的数学演算法与视觉化呈现。

许永佳操作像是Google Map加上流水路径的软体解释说,不管民众多么天马行空的提问,只要有完整数据,连哪一段路面会淹、何时会退,都即时清楚呈现;必须要做到这样,才能赢得信赖。如今更证明,在应对全球众多「千年一遇」的灾害时,AI模拟有完整预见冲击的能耐。

也因为这个机缘,让公司顺利转型。以前只赚顾问费,近年改赚软体钱,荷兰总公司目前营收,是顾问和技术服务各占一半,还曾卖水灾预测资讯到澳洲。

对政府信赖感,荷兰在OECD各国排第二

其次,公私协力也很重要。

在荷兰环境评估署任职的台湾人陈幸萱指出,因为当地公部门的对话方式,是建立在科学精神上,「政府做一件新的施政,会去搜集资料评估,民众看了如果觉得不准确,也欢迎他们去提供自己的评估数据出来。」

就像前述荷兰官方乐于采纳社群监测的量测数据一样,这让「公」与「私」变成资讯交流伙伴,彼此能力一起提升。

另外,许多关键资讯其实掌握在政府手上,能否开放更关键。荷兰在台办事处代表谭敬南(Guido Tielman)指出,荷兰政府除敏感个资不开放外,在气候、公共设施等资讯的开放程度,全球极少国家能超越。这个政策早约2000年就已启动,外国人也欢迎到当地网站共享资料,唯一障碍是用荷文呈现。

而政府作风愈开放,民众信赖度更高。根据调查,荷兰人对政府的信心在OECD各国中排第二,仅次于挪威。

回收循环经济,制造业也切入数据创新

事实上,荷兰永续产业中内藏数据创新的,不只治水,强调再生回收,减少浪费的「循环经济」也已切入。在荷兰循环热点(Holland Circular Hotspot)任职的黛安娜.迪.格拉(Diana de Graaf)分析,当地制造业陆续切入循环经济后,也已持续分析数据,让竞争力升级。

例如,今年荷兰火热推动的3D列印,走出了新模式。在阿姆斯特丹最近启用的全球第一座3D钢桥,上面建构许多智慧感测器,可以搜集温度、空气品质、行人行走状况等数据。

原来,这些数据再融合原来规划桥梁的数据后,就能养出在气候变迁下,盖出耐用桥梁的资讯模型。这已远超出原本「以软体设计减少施工浪费」的思惟。

欧盟疫情下的绿色振兴大饼已投注7500亿欧元;同时,美国拜登政府也规划砸更多重金,在各国因应气候变迁永续方案上。但极少国家如荷兰,逐步把应变气候的学问,升级为资讯创新,并可望因新利基而受惠更多。

兼顾经济与环境保护 培养跨领域人才是新优势

另外,荷兰正积极投入的一个新优势:培养新型跨领域人才。

主要是因为当资料更多,如何解读成了目前最大挑战。谭敬南指出,像是最近荷兰正在评估水力发电的新方式:希望再生能源价格低的时候,它们暂停运作,等价格变高才运作,最精省成本。不过就必须同时导入气候、新能源价格与水力发电资讯。这么多的资讯势必得用机器学习来加速拆解,也同时需要懂多元专业的人才,来建构新模型。

「今天的危机已经敲下警钟。人类即将面对临界点,洪水、旱灾、海平面上升都会带来沉重打击,一直照过去的方式去因应,只会失败!」荷兰循环经济管理总监伊克说。除了治水,荷兰持续在再生回收上因应气候冲击。他们,早已准备好了。

当荷兰人觉得经济成长,够好就好,因为不用面对民众死亡与严重灾损,确实带给全球不同省思。对台湾人来说,依然亮丽的GDP成长,「够好」了吗?真的需要在缺水、淹水、缺电,与漂亮数字之间做抉择?

事实上,台湾也有顶尖的科技创新能量,环保意识更是逐渐提升,跟上荷兰模式,打造绿色经济飞轮,潜力可期。

本文作者:林士蕙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9月号423期》)

《远见杂志9月号4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