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艺术之宫 洞天最是桂林奇

本报讯

「泱泱天大风,谁知生此洞。古剑劈山开,千年不合缝。我身伛偻入,风迎更风送。」这是清代诗人袁枚旅游名城桂林溶洞景观形象描述。

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是大陆乃至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地貌最丰富和最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独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桂林「山青水秀石美、洞奇」的迷人自然景观。

目前,桂林市已发现人可进入的岩洞有400多个。这些岩洞有的洞中有洞,洞洞相连;有的上下贯通,纵横交错;有的流水贯通,可以泛舟;有的大如厅场,可供跑马。更令人称奇的是,很多岩洞内各种石乳石柱石笋石幔石花,天然富丽,晶莹剔透。在灯光照耀下,溢金焕彩,淌玉流碧,奇诡绚烂,富丽辉煌。

记者在桂林市著名景区芦笛岩看到,500多米游程的溶洞内,路程曲折上下,变化多端,有琳琅满目的石笋、石幔、石钟乳、石花、石琴石鼓、石柱,拟人状物,惟妙惟肖,组成了「狮岭朝霞」、「红罗宝帐」、「高峡飞瀑」、「盘龙宝塔」、「原始森林」、「帘外云山」、「水晶宫」、「远望山城」、「幽静听笛」等30多处景观,每天到这里参观旅游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桂林岩洞是「大自然艺术之宫」,还是历史文化宝库,不少岩洞里遍布摩崖石刻,和历史传说紧密相连,承载着桂林这座千年古城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自隋代高僧昙迁于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在七星岩题刻栖霞洞」3个字以来,桂林的摩崖石刻已达2000余件。

目前,这些石刻主要分布在龙隐岩龙隐洞象鼻山伏波山等30多处风景名山洞府之中。石刻形式主要有诗文曲赋题名、书劄、格言题榜佛经规约、告示以及图画雕刻等,内容涉及唐宋以来历代政治、经济、军事科教、文化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堪称碑刻如林。(新闻来源新华社港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