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散文】夏烈/比特凱恩島憶往

主演《伊甸园东》(又译《天伦梦觉》)的詹姆士狄恩。(图/夏烈提供)

「人最大的危险,就是不冒险。」

── 夏烈《夏猎》

〈比特凯恩岛〉(Pitcairn's Island)一文刊登在今已停报的中央日报副刊,孙如陵(笔名仲父,谐音中副)主编。我写此文时在台南成大念大四,先慈林海音主编联合报副刊。有人问为何我的〈白门再见〉等文章都是在中副刊出,而不是联副?我没回答,那时学生多投稿中副。我由国家图书馆查出〈比特凯恩岛〉4月21日中副刊出,两天后,4月23日联副发生「船长事件」,作者风迟被捕,林海音去职。

马龙白兰度饰演的克里斯汀大副(左)在船上进行叛变。(图/《叛舰喋血记》剧照)

撰写〈比特凯恩岛〉的原因是马龙白兰度主演的《叛舰喋血记》(Mutiny on the Bounty)上演引起轰动,深深的吸引了许多观众。此艘英国军舰的叛变,以及叛变之后发生的事,一直刺激着人们的幻想。悲剧的发生,白种船员及南太平洋岛屿土女之间的罗曼蒂克情调,更引人入胜。军舰名为「博爱号」(Bounty),却发生不博爱的喋血。

这艘十八世纪英国皇家军舰的出航任务不是作战,是去南太平洋采面包树幼种,运到西印度群岛种植,供给当地大批黑奴做廉价食物。十八世纪英国是世界第一帝国,拥有大批殖民地及黑奴。这艘船只二百多吨,船员四十多人,布莱船长严厉不仁,经常刑罚水手,船上度日艰苦。他们终于航达大溪地岛,这里有土女的温情及新鲜食物,水手情绪逐渐稳定下来。但是在回程的海上,船长暴虐加厉,而岛的温馨仍存在于水手的记忆中。最后由富家子出身的克里斯汀大副(Fletcher Christian)带领水手突然叛变,于是展开了航海史上最富传奇性的一页。

他们强迫船长及不愿就范的军官、水手挤上一救生艇,漂流大海。登艇时,船长对大副说:「你为发个小小的脾气,竟要付出如此重大的代价(what a big price to pay for a small show of temper.),皇家海军会追踪你们到天涯海角,把你们送上绞架!」坚强的布莱船长带十八名忠于他的船员,驾小透天帆船,奇迹性的在大海上漂航三千六百浬,到达荷属帝汶岛。

克里斯汀大副率「博爱号」又回到大溪地岛,带了十八名多是女性的土着再度出海,在岛屿王国之间寻找他们的避难所。最后在大溪地东南一千三百浬的地方找到了比特凯恩岛,决定安身在这个无人居住的世外桃源,每个人都有土女作妻子,平安的生活。这是个没有时间、没有未来,只有现在的小岛。但是在克里斯汀充满灰色的思想,终止了他二十九岁的生命之后,和谐的生活逐渐消失。种族歧视及男女混乱关系带来仇恨、强暴,最后导致屠杀。上苍把这个小岛建为伊甸园,他们把它造成地狱。

十八年后,一艘美国捕海豹船驶抵比特凯恩岛,几年后,另一艘英国船出现。他们发现一群中年的玻里尼西亚土女,一些混血孩子,由一个白发苍苍的英国人统治,他是叛变水手中唯一生存者。他向英国船长表达愿随他回国受审。但英国船长说:「我对博爱号什么也不知道,也没见过与叛变相关的任何人。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而且这些孩子需要你护顾。」他和白发的水手握握手,然后走了。

(如今的比特凯恩岛面积四十三平方公里,小于北投区,人口不及五十人,是世界上最小的民主政体。多年来一直有近亲繁殖、强奸、乱伦问题。收入是观光、捕鱼、发行邮票。)

这件事被写成三部小说:《叛舰喋血记》,《对抗大海的人们》叙述布莱船长的漂航,还有《比特凯恩岛》。最吸引人的当然是《叛舰喋血记》,三次被拍成电影(但川端康成的《伊豆之舞娘》六次拍成电影)──1935年是老牌影帝克拉克盖博主演克里斯汀大副,二十七年后是马龙白兰度,再二十年后是梅尔吉勃逊演大副。这是英国航海史上的传奇,却三次被美国拍成名片,为什么?如要问我哪部最好?我非电影评论家,亦非电影史专家,但是最喜欢的是马龙白兰度主演那一部。因为他天生就是叛逆的角色。

文学之美,在于其悲剧性、浪漫性、叛逆性。若或电影美学与文字美学相映,那么《叛舰喋血记》三项都有。但电影是娱乐,可能热闹及刺激比较重要。一部电影的吸引人,是故事本身?是其中某些情节?是主角造型?还是电影明星?马龙白兰度英俊、性格、才气洋溢,以《岸上风云》及《教父》两度获得奥斯卡金像奖。他也被许多影评誉为最强烈的性格男星,但一生在混乱、孤独、悲伤、隔绝、生活失调中度过。

费雯丽、马龙白兰度主演《欲望街车》。(图/夏烈提供)

他最早主演的影片是《欲望街车》(A Streetcar Named Desire),此片费雯丽得到奥斯卡金像奖,他没得到,但出了「最性格男星」的大名。几十年前我出差到影片背景的纽奥良,兴奋的想去参观已废弃多年的欲望号街车,未如愿。念建中时,都是男生,同学说台北的5号及13号公车(那时又名「市虎」)上漂亮女生最多,最能满足我们男生倾慕的欲望,我兴奋的上了此二条欲望街车,也没看到什么,反正就是运气不好。

《欲望街车》的导演伊力卡山是土耳其出生的希腊人,他深知同是东正教的亚美利亚人被种族屠杀的惨剧,据此拍摄过《美国美国》(America America)一片。描述他上代拚命要前往憧憬的美国,因为美国是移民国家,更是避难所。此片在台北上演对我产生影响──去美国留学固然是要取得高等的工程学位,也是为某种其他原因。伊力卡山后来请马龙白兰度演出过《岸上风云》(On the Waterfront),加上其他的如《飞车党》(The Wild One),西部片《独眼龙》(One-Eyed Jacks)等,都淋漓至尽、强烈显现出马龙白兰度天生的叛逆性格。伊力卡山导演史坦贝克的小说《伊甸园东》(East of Eden,影片名《天伦梦觉》),叛逆性格的主角应是二十岁左右年纪,当然最先考虑马龙白兰度,也曾考虑另一性格巨星保罗纽曼,但是他们年龄已达三十岁,所以再选择刚出道二十三岁的詹姆士狄恩。

詹姆士狄恩与小说原作者史坦贝克见了面,史坦贝克并不喜欢他的复杂个性及不稳定的情绪,但是认为他适合此一角色。果然,他演此片成为当时年轻人最崇拜的偶像,因为年轻人多有叛逆性。而詹姆士狄恩再拍两部电影《养子不教谁之过》及《巨人》后,以二十四岁年龄戏剧性的飞车撞死,像一颗闪闪发光的流星快速划过黑空,坠落在天际──天才有时要付出早夭的代价。实际上,《巨人》最后的台上演讲场景是他死后由别人代演。由此,又联想到写存在主义小说《异乡人》的作者卡谬。卡谬是仅次于英国作家吉卜林,第二年轻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得奖两年后车祸死亡。卡谬得奖的1957年,也是李政道及杨振宁为中国人最先获奖年分。

美国最出色的三位戏剧作家是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尤金欧尼尔,曾娶过玛丽莲梦露的《推销员之死》剧作者亚瑟米勒,还有南方的田纳西威廉斯。其中田纳西威廉斯有十四部作品拍成电影。马龙白兰度主演的是《流浪者》(The Fugitive Kind,又译《逃亡者》)。他演一个居无定所的吉他歌手,也曾是一名罪犯,穿着蛇皮夹克,在各城市间游荡漂泊。来到南方密西西比河畔的小镇,向恋慕他的同事妻子说:「这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但是还有第三种,不属于任何地方。有一种鸟,生来无足,不能栖地。牠细微若小指,轻如羽毛,浑身淡蓝,与天一色。凶鹰难追,因为看不见牠。牠一生活在风里,睡在风里,只落地一次,就是牠死亡的时候。」

马龙白兰度是那只无足鸟吗?他的天空何处?是否睡在风里?

为什么会想起比特凯恩岛?甚至去国家图书馆找旧报。事隔多年,这些事,这些曾看过的书,电影,那些悲剧,在薄暮的倦怠中,又携带一切回忆匆匆归来,自门后微光中隐约出现。我常回忆到昨日的阳光,也思考感伤与死亡,因为那是不能返回的青春,生命中最深刻的:人,爱情,总有失望或希望等待着我。那个时代是很难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