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欧洲芯片产业“严重丧失竞争力”

参考消息网1月23日报道 据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网站1月20日报道,欧洲将无法实现到这个十年末芯片产量占全球20%的宏伟目标。相反,从长远看,欧洲的占比将从目前的8.1%降至5.9%。《欧洲芯片法案》以及德国、法国、波兰和意大利等国提供的大量补贴也不会改变这一情况。其原因在于亚洲和美国芯片产业蓬勃发展。

德国电子和数字产业协会(ZVEI)主席贡特尔·克格尔表示,欧洲正面临“沦为地缘政治大国争夺利益的棋子”的危险。随之而来的将是竞争力丧失和繁荣程度严重下滑。该协会刚刚提交了一份题为《从芯片到机遇》的研究报告。其中清楚地描述了美国、日本和韩国是如何通过巨额国家补贴来支持其芯片公司、占据全球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并将欧洲甩在身后的。

华盛顿和首尔提供的微电子补贴将为各自国家带来丰厚的回报。

上述研究报告的作者、普华永道思略特团队的坦杰夫·沙特解释说,微电子投资的作用不仅是成为“欧洲竞争力和创新实力的基础”。所投资金将在9到12年后赢利,利润率可达30%至40%。在当前投资计划的推动下,欧洲每年的总增加值将增长330亿欧元,税收每年增加79亿欧元。此外,还将创造6.5万个新就业机会。

一年半前,欧盟通过《欧洲芯片法案》,为总额达430亿欧元的补贴铺平道路。而美国提供了530亿美元的补贴,日本提供了630亿美元的补贴。韩国制订了长期补贴计划,以扩大其规模达上千亿美元的芯片产业。目前,亚洲生产的芯片占全球总产量的80%以上。

鉴于地缘政治局势日益恶化,欧洲和美国希望减少对亚洲的依赖,以确保其产业供应链的安全。当首批新的芯片工厂在美国加紧生产时,来自美国的主要投资者英特尔公司和沃尔夫斯皮德公司却搁置了在欧洲投资350亿欧元建厂的计划。这导致欧盟委员会的计划和目标未必能稳定实现。目前尚不清楚如何才能使之重回正轨。

虽然欧洲半导体制造商在功率半导体、微控制器和传感器方面实力雄厚,但欧洲没有自己的处理器和存储芯片公司。在行业全球排名中,没有一家欧洲公司进入前十;而在全球十大合同制造商中,一些制造商虽然在欧洲设有工厂,却没有一家制造商的总部设在欧洲。英伟达等美国芯片设计公司为人工智能芯片市场定调。而欧洲充其量仍在机械制造和工厂建设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克格尔说:“我们严重丧失竞争力,这让我们产生了依赖性。”

德国信息技术、电信和新媒体协会(Bitkom)上周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81%的公司认为自己依赖或严重依赖从美国进口数字技术和服务。87%的公司从美国进口数字设备和服务。60%的公司向美国出口数字产品和服务。半数公司认为,特朗普赢得美国总统选举后,它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供应链。一些公司已经越来越依赖印度和日本的供应商。Bitkom主席拉尔夫·温特格斯特说:“多元化充其量只是降低了风险,却没有创造自己的附加值。”而最终这才是最重要的。

克格尔对此表示赞同。他在采访中解释称,目前旨在发展欧洲芯片产能的补贴承诺“可能只是第一步,还必须加以扩大”。与此同时,在德国和欧洲蔓延的“官僚主义蠢行和普遍的监管狂热必须结束”。

克格尔说:“欧洲需要有自己的技术筹码,并且是在国际上绕不开的。”按照美国的意愿,荷兰芯片设备制造商阿斯麦等欧洲公司不再被允许向亚洲部分国家供应某些设备——该公司已经沦为一枚政治棋子。(编译/焦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