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民心而失天下:浅析隋末豪强窦建德的失败成因

在传统的儒家叙事体系中,凡得天下者势必先要俘获天下民心。同时,较为腹黑的法家虽没有这般含情脉脉,却也会拐弯抹角的指点信徒收拢人心。即便是态度最为懒散的道家,都有靠约束自身行为来换取万民认可的表演倾向。三者间的递进发展联系,可谓是在同一个问题上暴露的淋漓尽致。

然而,历史上的胜利者们似乎对此并不感冒。因为在这些真正的成功学大师看来,民心可以是争夺天下的有利补充,却从不是起关键作用的决定性因素。倘若本末倒置或主次不分,就容易像窦建德那样兵败身死。

当代人绘制的窦建德义军在河间大胜

公元618年,隋末的乱世已全然不可收拾。在唐高祖李渊以山西本部为根基称帝后,隔壁河北地区窦建德也在沧州自立为夏王。至此,左右北方局势的两大对立集团完全成型,即将为新一代帝国的执掌权而拼死相争。

次年,声势浩大的夏军首先发难,在黎阳之战中大破唐军。不仅俘虏淮安王李神通和大将徐世绩,还有日后声名鹊起的大喇叭魏征,以及唐高祖的妹妹同安公主。不过,窦建德对这批俘虏均以礼相待,甚至任命徐世绩为将军。可惜后者并不领情,只隔了一年就丢下父亲跑路,重新回归李氏阵营。但堂堂夏王也没有杀人泄愤,反而在与李渊签订和约后就释放了其他人。

隋末各路义军的割据形势

与此同时,两股势力都在向本方控制区的南侧进展。其中,窦建德的人马越过黄河,猛击以鲁西为根据地的孟海公。李渊则全力攻打坐镇洛阳的王世充,以图将整片富庶的粮产区和漕运中枢都据为己有。后者多次不敌,只能冒险向同样蠢蠢欲动的冀州集团求救。窦建德分析战略态势,认为只有确保洛阳地区的安全才可保证三方势力均衡。倘若取得大捷,自然可以趁机兼并王世充,并乘势长驱向西抵达关中。即便形成僵局,也能限制住劲敌的发展势头。故而选择倾巢而出,不惜赌上全部身家性命。

因此,堂堂河北夏王便亲率号称有30万之众的军队南下。看似人多势众,实则数量有余而精锐不足,更像是云集大批乌合之众的示威散步。随后又在地势险要的虎牢关被拦住去路,根本无力从空间有限的碍口突破过去。眼看口粮耗尽而无法去新地方觅食,只好重新从遥远的河北地区运粮过来。沿途不断遭李世民派出的轻骑兵袭击,损失非常严重,还动摇到前线几十万人的军心。稍后,窦建德曾尝试与对面的唐军议和却遭无情拒绝。部下凌敬劝说他放弃救援王世充的旧计划,立刻渡过黄河袭击李源的山西本部。但还是被心理负担过重的其他将领所否决,只能选择在正面进行主力决战。结果自然是被以逸待劳的李世民给耗尽锐气,并用精锐的玄甲军骑兵将之一波击溃。自己都难以逃生,送往长安枭首示众。

虎牢关之战 成为唐朝精锐骑兵的正名之战

只看结果 那么窦建德仅仅是普通军阀水平

看完前文记叙,读者或许会认为窦建德其人不过如此,只是古代众多失败野心家的典型。空有远大理想与尝试勇气,却在智商、谋略和培养班底层面相当糟糕,还经不起称王称霸后的新地位腐蚀。

然而,细看窦建德在虎牢关战败前后的表现,则会得出与上述评价截然相反的观点。例如在当时的河北集团阵中,最为善战的刘黑闼部并没有随行南下。因而躲过了溃败劫难,并可以在后来的抵抗中与李世民鏖战半日而不落下风。说明其实力至少不弱于大部分唐军,完全有能力将前线战斗的时间大幅度延长。最终虽无法缓解后勤压力,却也不至于让主公因一次落败而彻底遭殃。之所以被留在本部待命,完全是出于稳定后方需要,替河北方面留下东山再起的人力资本。

隋唐时期的河北 远比后来富裕且民风彪悍

事实上,即便窦建德本人被杀,他的河北集团依然没有放弃抵抗。他们依靠本地父老乡亲支持,掀起多次动摇了唐朝统治的叛乱。等到李家的天下日趋稳固,还有人为其刻碑祭祀。说明至少在这些人看来,夏王是更值得爱戴的统治者。毕竟,隋末就是一个人命贱如蝼蚁的可悲年代。许多起义军表面上打着官逼民反的旗帜,高喊拯救黎民的口号,实则杀起老百姓来毫不手软。例如山东义军首领张金称,就被评价为比诸贼尤残暴,且所过民无孑遗。另有自称迦楼罗王的朱粲,喜欢以人肉充作军粮,号称食之美者,宁过于人肉乎。因而令所过之处皆百姓大馁且死者如积!

相较之下,只有窦建德严格遵循“欲安百姓以定天下”宗旨。不仅对普通民众鲜有劫掠,连对生擒的前朝官吏都以礼相待。隋军的河间守将王琮与窦建德对垒多时,给河北集团的士兵造成很大伤亡,直至粮尽及听闻隋炀帝被弑方才投降。但窦建德却力排众议,亲自上前为对方解绑,还下令无论谁与王琮有仇都不能加害。甚至发展到对所有隋朝俘虏都一律释放,任凭他们选择去留,还发给路费护送出境。因而声誉鹊起,让士人百姓都把他的统治区域当成第一投奔目标。

在人命如草荐的隋末 窦建德是比较宽厚的地方势力

在个人生活作风上,窦建德也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明君标准。每次攻下城池,他都会把所得财物散赏诸将,自己却每天只食蔬菜粟米而不碰肉类。甚至发展到不近女色的程度,将异性俘虏也全都释放。

正因如此,窦建德树立起相当过硬的政治魅力,为自己网络到大批高水平人才。除战力爆表的刘黑闼外,还有大名鼎鼎的牛鼻子军师徐茂公、唐初贤臣裴矩、后来连灭东西两突厥的苏定方,以及薛万彻、薛万均、李神通、罗艺等隋唐名将。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会转瞬即逝的军阀,而更应该成为留名青史开国明君。

后来的唐朝名将苏定方 最初就拜在窦建德麾下

底层草莽的英雄事迹 往往只靠演义抒发

可惜,历史自有其残酷性,从未垂青过世人皆爱的演义英雄。因而,《三国演义》的观众往往只会为刘备、诸葛亮欢呼,《水浒》的受众也只可能因宋江的一句“替天行道”而高潮迭起。最后得天下的却是曹丕与司马懿,而梁山好汉们的实际待遇远不及方腊势力。相似的反差迹象,套用到窦建德身上一样非常贴切。

从家世出生来看,窦建德的祖辈虽有相当财产,但身份依然是务农草根。哪怕从小热爱结交游侠、一掷千金,还在乡里有极高名望,终究无法在社会资源层面与太原李氏较量。后者源于北朝时代的军功贵胄,哪怕在隋朝时期都享有崇高地位。即便是麾下部众,也不乏类似窦建德出生的村级土豪,在思维、眼界与能力层面都更胜一筹。

唐太祖李源 起兵前就是高阶贵族与顶级世家

因此,双方的较量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完全不对等状态。李唐方面具有更高容错率,时刻能靠嫡系精兵力挽狂澜,招揽前朝贵族与自己勾兑。窦建德则只能凭道德模仿式表演展示自己,却还是很难获取社会精英阶层的真心倚靠。长此以往则差距越来越大,呈现出一方兵强马壮而另一边芸芸众生的尖锐对比,最后在虎牢关的战场上集中爆发。

说到底,还是祖辈们的整体积累不足,难以靠一代人的勤奋完全磨平。或许有人会觉得这样很不公平,但只有尊重历代人的努力,才有资格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