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化街时光韵味 南北货与药材飘香

迪化街一段十连栋为日据时代用红砖建造之2楼房仿巴洛巴建筑(工务局提供)

【旅游经 编辑部报导】

迪化街历史悠久,每每当微风吹来,不是伴随着南北干货及各式中药材的阵阵香气,还有时光所带来的韵味,映入眼帘是各时期风格不同却于现今同时存在古式建筑构筑的特殊街景,随着时间的推移,迪化街仍保存原有历史街区的风貌,蕴藏在巷弄间往日繁荣的过往轨迹值得细细回味。

迪化街一段十连栋为日据时代用红砖建造之2楼房仿巴洛巴建筑(工务局提供)

民众二十年永乐町通_金迪化街一段头(图:国家图书馆 台湾记忆)

日治时期的迪化街一带,于1922年命名为永乐町,为何取为「永乐町」貌似「永和街」与「长乐街」而得名,迪化街则称为永乐町通,从台北桥头迪化街一段往南出发,探索街上指标性之历史建物,第一个令人驻足地点为「十连栋」,位于迪化街一段348至366号(靠近台北桥边)共10栋巴洛克式建筑,为日据时代用红砖块建造之2楼房屋,于1912年完成,此区位置近淡水码头水门,收成后的稻谷利用河运送到桥头的碾米厂,台北桥是联络大稻埕及三重埔的门户,因地利之便逐渐结市形成碾米厂聚落。十连栋房屋系由六大商号组成,为五家碾米厂连瑞利、振丰、晋春、春发、林源益及一家缝衣工厂森元洋线。十连栋多数碾米厂在中日战争前,大都转型从事其他产业,如豆制品工厂、印刷厂甚至是柑仔店,除了沈家森元洋线工厂搬迁至龟山持续营业,其余五大商号的碾米厂最后都歇业了。约1980年代,人口往台北东区迁移及发展,西区逐渐落寞,十连栋街屋便闲置出来,直到改建大楼时,六大家族决定保留街屋的第一进,以纪念祖先开创事业的过往,故因此也将十连栋的故事保存下来。

大稻程辜宅,见证当时洋风格与本地建筑交融(图:工务局提供)

藏身于迪化街巷弄内归绥街303巷9号的大稻埕辜宅,是前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的父亲辜显荣于1920年前后建造的一座豪邸。由于辜家当时经营盐业,因此这栋辜家大宅,也一直被称为「盐馆」。从1961年辜家迁出大宅,1963年现址设立荣星幼稚园,直至今日。这栋建筑相当有特色,仿西洋后期文艺复兴式风格,前面设拱廊,外表是淡黄色面砖,还有典雅的拱窗与釉花栏杆,正面中央山墙上的繁琐勋章与浮雕装饰,反映了那个时代西风东渐的风潮,可是当时富豪之家的代表喔,值得一游,也请细细品味,感受在当时富豪之家在建筑外观设计的豪气。

林家古厝为迪化街第一间闵南式街屋(图:工务局提供)

继续前进来到位于迪化街一段154、156、158号的林五湖命相馆-林家古厝,为迪化街第一间闽南式街屋,林五湖祖厝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由为了躲避海盗从基隆迁到大稻埕的商人林蓝田所兴建,当时一共盖了三间街屋,是迪化街最古老的三间建筑之一,是闽南式的三进两院的街屋,第一进是紧邻迪化街的屋子,用处就是作为商业使用,第二进楼井设计,是主人一家接待客人及生活的地方,据说古时候的家中女孩挑选老公的时候,就会躲在楼井上看看来访的人选,第三进原本设计作为仓库,古时候可以直通到淡水河,方便货物进出,百年来在其历代祖先细心维护之下,十年一大修,始终保持古色古香的古宅风韵。

(左)民众二十年代大稻程霞海城隍庙(图:国家图书馆 台湾记忆);(右)位于迪化街一段61号的三级古迹霞海城隍庙

民国二十年代大稻程霞海城隍庙祭典(图:国家图书馆 台湾记忆)

今日霞海城隍庙前迪化街(图:工务局提供)

位于迪化街一段61号的霞海城隍庙,为1853年「顶下郊拚」后,落败的同安人将霞海城隍神像暂奉于陈金绒之子陈浩然经营的大稻埕金同利糕饼舖,因空间狭隘,于1856年由大稻埕街民共同捐款兴建霞海城隍庙于南街,每日都有来自各地的信男信女来此祈求月老帮忙牵起姻缘红线。

(左)1956年光泉在霞海城隍庙旁开设的鲜奶供应处(图:光泉牧场(股)公司提供);(右)现址为莱尔富迪化街门市(图:工务局提供)

在城隍庙右前方莱尔富迪化门市外,您是否有注意到「光泉牛乳」的立牌,其实光泉发迹处就是在迪化街霞海城隍庙口,1919年,创始人汪水泉以「泉」字号卖红豆汤起家,并设立糕饼店,之后其子汪金来、汪来金及汪圳泉于1956年自饲养三头乳牛,开启了光泉的新篇章,进入台湾牛乳市场,1964年成立「光泉食品厂」,1974年公司化,定名为「光泉牧场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光泉创立莱尔富便利商店,「莱尔富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于台北市迪化街。

(左)永乐町市场摊贩旧照片(图:国家图书馆 台湾记忆);(右)改建后的永乐市场(图:工务局提供)

(左)永乐町市场摊贩旧照片(图:国家图书馆 台湾记忆);(右)永乐市场周边好吃小吃摊贩(图:工务局提供)

而知名的永乐市场,随着大稻埕码头船舶贸易发展迄今,昔日称之为「永乐布业商场」,在这里可以找到各式花样美丽、质感精致的纺织品。早期台湾不产棉花也没有蚕丝,由船舶商贸顺路带来的棉、麻、绸、缎等布料,在大稻埕码头附近逐渐形成布市,1908年日本人成立「公设永乐町食料品小卖市场」,做为日本印花布料的进口批发中心,光复后逐渐演变为全台最大布料集中批发和零售市场。周边的巷弄里,还能淘到各种衣物周边零件、配件、蕾丝。市场前的永乐广场也不定时有在地产业、文创产业及艺文展览与表演,在周边小巷弄内来趟小寻宝,会有意料不到的小收获,逛累了也可在永乐市场周边小吃摊打打牙祭。

迪化街商圈年货大街(工务局提供)

迪化街年货大街有历史的古建筑(图:工务局提供)

迪化街年货大街南北杂货(图:工务局提供)

而迪化街现今最为人所知的「年货大街」活动,为台北市政府首创,起源于1996年农历春节前半个月举办,因各商家独特的年节装饰、叫卖文化和新颖的宣传手法,贩卖各式过年伴手礼品、南北货,让「年货大街」广受好评,每当年节来临,这里总是摩肩擦踵、人潮络绎不绝,迪化街也成为全台最有年味的一条街,成功引起话题及媒体关注,也让各地争相模仿。

综观迪化街一带历史演进,从曾经为台北城商业枢纽的辉煌时期,到商圈东移发展而逐渐黯淡,最后借由历史建物特色带来的商机,加上传统产业的回温及在地商家的努力,让迪化街又渐渐开始热闹了起来,而艺文商家、文青小店的进驻,也为这条古街增添了创新的元素,旧摊贩融合了新一代的想法,现今的迪化街不仅是富有故事的街区,也是充满活力的文创景点。有机会不妨安排一趟迪化街小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