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通信“发言人”

一条条轨道线路将距离拉近,一个个相聚又走散的故事被安装在车站、隧道、列车上的摄像头默默记录着。而摄像头背后,有一群积极的“发言人”。他们历时八年,终于在国际轨道交通通信领域争取到了“话筒”,将北京轨道交通的一系列设备标准变成了国内外主流厂家均遵循的工程建设标准。

这群拥有绝对话语权的“发言人”,就是北京轨道交通路网管理有限公司综合通信检测实验室工作人员。整个团队包括12名实验室工作人员,每天,他们通过摄像头与城市聊天,通过实时刷新的数据预判轨道运行的状态,通过车站的显示屏和千万乘客对话。

实验团队在光学检测实验室中检测视频监视摄像头分辨力、色彩还原误差等光学性能指标。

郭爱思(左一)和同事研制乘客信息系统专业检测方法,检测机具。

周竹青(左二)带领团队成员审核、总结北京地铁各线路视频监视系统踏勘结果。

用脚步丈量出的大数据

上世纪八十年代,整个中国的电信市场几乎被欧美日垄断。当时有7个国家为中国市场提供8种制式的交换机,导致通信网络互联互通极其复杂,通信费用居高不下,这就是通信业界著名的“七国八制”。虽然那个时代早已过去,中国已经培育出华为等世界知名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但在地铁视频监视等通信领域,由于缺乏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管控,“七国八制”现象直到八年前仍然存在。甚至有人断言——想让北京地铁里众多厂家的数万个摄像头实现智能高清联网、自如切换,那是天方夜谭。

断路变通途,期间的艰辛可想而知。

2013年,路网公司发出“英雄帖”,一批内外知名企业的精兵强将纷纷放弃优渥的待遇,逐梦而来。综合通信检测筹备相关工作负责人周竹青就是当时加入的,那一年她35岁。她说,我为了梦想而来,希望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打造国内首个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通信系统综合标准化检测实验室。

如今,梦想照进现实。北四环外,北京地铁路网的“大脑”——轨道交通指挥中心一间宽敞的办公室里,键盘敲击出韵律十足的“乐曲”,七八名检测人员在电脑前埋头忙碌。他们正在验收的设备包括摄像头、显示屏等,这些设备即将在今年开通的7条地铁新线车站中上岗。“甭管多大的企业,别管公司在国内还是国外,想在设备参数上‘缺斤少两’、蒙混过关,门儿都没有。”周竹青坦然道,“设备允许安装的前提,是能够通过我们实验室的严格检测。”

一个小小的摄像头,为何如此要劲儿?周竹青解释:“对于日均客流超千万人次的北京地铁来说,架设在车站内外的摄像头,就是路网指挥中心调度员们的‘眼睛’。如果该看的看不到,会给行车调度以及大客流疏导等造成困难。”八年前,由于缺乏对所有设备统一标准的管控,成网运营的北京地铁路网中,数百个车站里,来自不同厂家的数万个摄像头与显示屏等设备质量参差不齐、故障多发,有些厂家甚至会设置技术壁垒,漫天要价。技术工程部副部长郭爱思补充说:“乘客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车站里的列车到站信息显示屏,图像不清晰、字体很小,还经常出现系统接口不稳定。这些都让我们意识到必须掌握技术领域的话语权。”

抢“话筒”的第一战是给所有地铁建设承包商、设备供应商立规矩。2013年,按照北京市交通委要求,路网公司启动视频监视系统和乘客信息系统应用规范和检测规范的编制工作。

一切从“零”开始。当时,地铁站内外的摄像头与显示屏装在哪、如何安装,都是各家管各家,凭经验看习惯。装在什么角度、什么位置,能不能将覆盖范围最大化、不留死角,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这些工作都无章可依。

如今要白纸黑字地立规范了,落笔前需要格外慎重。周竹青和同事们首先要摸清各个地铁站的情况,“我住天通苑,5号线我承包了”“那我从苹果园开始摸排1号线”“每一个出入口都需要兼顾到,还有通道、站厅站台都要拍照”……“后来算了算,仅仅用了十多天时间,我们愣是靠着双脚走遍了当时已经运营的一百多座地铁站。”翻看当年的老照片,周竹青依然可以精确“定位”拍摄的位置,细数每一张照片的门道,“你看,15号线奥林匹克公园站H口,出来就是地面,没有可以立杆的地方,摄像头无法安装,在风口孤零零立根杆又不安全,最终我们选择了在龙门架上安装摄像头。这种安装方式,也适合4号线西单站F1口。”

办公桌上、电脑屏幕上,一张张类似的地铁站“素颜照”聚集起来。家里的亲朋好友也被发动起来,谁坐地铁都帮着一块儿给地铁站拍照“画像”。一块块零碎的“拼图”,聚合成最基础的数据。最终,覆盖了城市轨道交通视频监视系统、乘客信息系统两大专业通信系统,技术应用、标准检测、工程实施三类业务体系的六本规范如期编制完成,总字数达到50万字。

规范的颁布实施,等于给轨道交通通信系统提供了一把“尺子”,可以“量出”各家设备是否达标,厂家想继续守住阵地就需要解除技术壁垒,实现不同厂家间关键设备的互联互通互换,这也为未来轨道交通系统的集约型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周竹青的工作台上,整齐码放着一排行业标准文件,每一本都堪称大部头,“北京的地铁建设日新月异,标准覆盖范围也随之逐渐扩大,每一项内容都在不断升级。”周竹青将最新版的《北京市轨道交通视频监视系统摄像机点位设置和安装设计指导手册(试行)》翻到最后一页,笑着说,“已经增加到四万余字了,里面详细说明了正线车站、站外设施、区间、列车及车辆段不同典型土建区域中数百类位置摄像头的安装规范。”

直到今天,综合通信检测筹备团队的大部分人仍然坚持每天坐地铁上下班,出门也尽量不开车。他们习惯了每天在进出地铁站的间隙,看一眼头顶的摄像头和显示屏,及时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

圆满完成国庆保障任务

在制定规范的同时,周竹青团队又迎来了第二场硬仗——扩容改造北京轨道交通10条线路视频监视系统。这次大规模改造,也是对他们制定的标准是否好用的一次检验。周竹青举了个形象的例子,“老师收齐了作业,也有了标准答案,能否精准检查出作业里的毛病,也是对老师的一次考核。”

2016年,“大考”开始。第一步是摸清家底儿:5号线等10条线路上的摄像头,来自国内外十多个主流厂家,型号多达61种。谁家都说自己的设备技术参数符合标准,但从使用效果上看,肉眼就能看出画面清晰度、流畅度上的差异。

一家行业内著名企业态度强硬,不承认黑屏、卡顿是他们设备的问题,把责任推给北京轨道交通的网络和交换机。团队技术骨干薛宝满性格沉稳,二话不说扎进线路地铁站机房里,连续摸排测试16个小时,排除其他环节干扰,最终检测到视频“跳帧”。他告诉对方:“按照标准,摄像机至少应支持24帧,你们提供的设备只有22帧。这就是动画片和皮影戏的区别,帧数少了视频画面自然就不够流畅了。”

在数据面前,对方不得不承认问题出在自己身上。但是,他们以不认可北京的标准为由,拒绝升级设备,对方的原话是“我们从来不针对任何地区,做定制化开发。”

“截至2020年底,北京城市轨道交通里程突破了700公里,如此快速的发展让我们有底气说一句:‘北京的标准遵循的就是国标,日后也将引领国内轨道交通行业’。如果被北京市场拒之门外,也会影响在其他城市的发展,损失非常巨大。”薛宝满说,“正是对北京市场的渴望,让这家企业最终决定按我们的标准做出改变。其实每一次和厂家沟通都是这样繁琐,因为厂家对设备检测很抵触,一旦统一接口、统一标准,就意味着打破了技术壁垒,没有了商业秘密。”

2018年,为保障来年的国庆70周年庆典,北京地铁启动10条线路视频监视系统的扩容改造,一年半时间要干正常五年时间才能干完的活儿。胡小平是监视系统标准化操作界面的主要开发者,是公司从一家知名外企“挖”来的。回忆起那段经历,他连连摆手,开玩笑地说:“真是一天掰成两天干,天天车轮战。朋友都不理解,问我工作强度这么大,跳槽究竟图什么。记得周姐当时一句话特别打动我,她说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年轻人要有远见,这样的挑战或者说机会,人生中并不多见。”

设备检测、升级验证是一个“磨人”的差事。周竹青手机里至今保存着一张工作照:4个小伙子在地铁站一处机箱下方眉头紧锁,有人席地而坐操作系统,有人手托着电脑测试,“那天,大家以这样纠结的姿势蹲守了4个小时。期间,还有同事背着电脑从北四环奔到南五环来支援,当时真的离崩溃不远了。”

从酷暑到寒冬,从大兴机场线、7号线二期到房山线北延以及首都机场线,团队成员共检测摄像头、编解码器、存储平台等关键设备2万余台,完成约17万项次的检测,工作行程约5600公里,圆满完成了任务。当10万名游行群众通过地铁专列有条不紊地参加了国庆庆典,所有的付出都化作激动的泪水。更重要的是,在圆满完成国庆保障任务的同时,周竹青团队还创下了多个第一次:首次在国庆指挥部视频监视系统增加了轨道交通视频画面,在国内首次开展了城市轨道交通乘客信息系统的标准化检验检测。

为了更好陪伴千万人出行

“你们的检测权威吗?”“我们为什么不能找其他检测机构?”郭爱思笑着说,厂家的这些质疑,套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就是“来自灵魂深处的提问”。

回答这些问题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是亮身份。团队决定要“考”到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颁发的实验室认可证书,获得CNAS认证。

目标定下了,刚从大学毕业入职团队的卫瑞东和李建宇主动请缨,抱起CNAS发布的“大部头”认可准则,埋头钻研实验室体系运行模式。工作之余,两个人还一起参加了实验室认可与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内审员考试,获取了内审员资格证书。“这样我们做实验室的质量监督和认可申报就不是‘无证驾驶’了。”卫瑞东自豪地说。

“传统检测实验室,设备放在桌子上,检测过程隆隆响。虽然我们可利用的空间有限,但还是希望尽力创造良好的检测环境。”郭爱思对各种巧思设计颇为得意,“我们讨论很长时间后,将实验室楼上楼下空间分散的劣势变成了优势,放不下的检测设备装进楼上机房,所有设备可通过光纤‘穿墙’连接至楼下检测区。因此,哪怕在最繁忙的检测阶段,实验室内都很安静,各项检测有条不紊地进行。”

一点一滴的用心之举,汇聚成创新的万千能量。

2018年10月26日,通信检测实验室建成。在仅仅681平方米的工作场地中,视频监视系统检验检测系统、乘客信息系统检验检测系统、检测管理系统一应俱全,多种专业检测仪器仪表、71套检测工作站、48台检测服务器、3套存储阵列配备齐整,实验室具备并行开展两条线路视频监视系统及乘客信息系统关键系统设备的入围检测和样品检测能力。

2020年8月3日,在经过现场考察后,评审专家对通信检测实验室一致认可,并于当年11月4日向实验室颁发了CNAS认可证书。这间实验室成为国内首个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通信系统综合标准化检测实验室,标志着路网公司在视频监视系统、乘客信息系统标准化检测方面的32项检测能力,达到了国际相应认可准则的要求,出具的认可范围内的检测报告具有国际权威性和互认性。

从此,北京地铁新线开线即是标准线,既有线中也有54.2%的线路完成了标准化改造。

读起来枯燥的标准,严苛的数据,用更温柔的方式,每天伴千万人出行。播报运营信息的显示屏上,分辨率更高、版式更丰富了,滚动显示的文字速度适中,字体也更大了,突发事件发生时还可根据紧急程度全屏高亮显示文字,与广播系统结合共同服务乘客。抬头看向站台、站厅各处的摄像头,吊装位置、角度分毫不差。

放眼行业内,标准化检测带来一系列变革——摄像头点位优化,覆盖范围更广,再也不用花冤枉钱买多余的设备了。接口统一了,各个厂家的设备实现了互联互通,再也不必因为担心某个厂家停产,而必须按安装量的5%提前“囤货”了。过去,如果换乘站涉及两家运营单位,还需要额外支付高额的设备改造费,但签订标准化协议后,一举减少了六成的设备改造费。由于统一了设备标准、操作界面,调度人员跨线运维也无需另外培训就能直接上手。

如今,北京地铁6万余个摄像头传输的高清视频画面,每天实时传输到位于京投大厦的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同时共享给市交通委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和市公安局,为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及公安管理提供着最可靠的技术保障。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每年,北京地铁都有新线开通,而在开通前,每条线上的监控和乘客信息系统设备都要送到实验室进行多轮检测。实验室人员还要下到地铁站,现场检验每个设备的安装调试情况。最长的一次郭爱思曾经连续五六天耗在车站里,只有中午吃饭的工夫可以爬到地面上。开通前的地铁站非常冷,每每地铁新线开通前,郭爱思都要大病一场。

“在今年即将开通的7条地铁新线上,乘客还将发现更多惊喜。”郭爱思卖了个关子。记者了解到,由路网公司主导建设的乘客信息系统,年底将在主打智慧地铁的11号线上亮相,接受冬奥观众的检验。(记者 孙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