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子農場/在胡適紀念館思考人文價值…

到中研院和朋友们开会,大家的话题聚焦在科技的人文思考。我们希望能一起倡议「以人为中心的科技运用」,为台湾未来发展AI和量子及各种科技探路。

我分享了一些胡适的故事,建议大家一起来思考中研院的人文DNA。中研院创办于1928年,那时候并没有太多科技可研究,胡适在1957年接任院长,他倡议自由主义,到今天仍是全球学术界的重要价值。

可能是觉得我对胡适太感兴趣,朋友建议我到胡适纪念馆看看。胡适只当了四年的中研院长,今天却在中研院拥有自己的纪念馆。

依朋友的建议到胡适纪念馆逛了逛,馆里的导览人员带我参观胡适故居,从1962年他过世之后就被完善保留到现在。这里曾经是胡适的办公室和住所,担任院长那四年,他几乎24小时都生活在这里。漫步在其间,觉得自己像是走进了时光隧道,这位当年和陈独秀一起启动中国现代化思想的旗手,把他对中西文化的态度投影在这里的一草一木。

胡适纪念馆有种不合时宜又独特的气质,像个理想中的知识分子,贵气清高。

做为一个说中文的知识份子,他站在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上。从小读四书五经,却是个在西方世界影响巨大的洋博士。批判中国的道统,用美国自由主义的灵魂重塑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他说知识分子要以社会国家的是非为是非,国家不属于任何政党和领导人。

干了四年的中研院长,胡适看来在100年后还会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膜拜对象,那时候他在中国和全世界的地位应该不会输给孔子。后全球化时代,东西方的思想将会更激烈的碰撞与融合。孔子只能周游列国,不像胡适可以出洋留美读博士。

胡适看来已经远离了时代,这么多年过去,台湾和中国的思想现代化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许以下这几本谈胡适的书可以让我们重新思考人文的价值:

《容忍与自由:打开胡适思想世界的第一扇窗》:胡适在1917年返回中国,他一度主张不谈政治。不过,当胡适在1919年6月接替《每周评论》的编务之后,他再也无法避免谈政治。因此,他决定就若干基本的问题,特别是针对当时思想界的流行风潮,痛下针砭,从此拉开了论政的序幕。这本书是一个知识分子论政的忠实纪录,也可以看见百年来中国与台湾的人文思想脉络。

《胡适的顿挫:自由与威权冲撞下的政治抉择》:政治世界里,胡适总被评价是一名软弱的人物。相较于殷海光、雷震等人公开反对威权政府的态度,胡适总是选择妥协。探究胡适的性格,必须深入了解他背后的历史情境,探讨其真正抉择和思想脉络的核心。胡适的从政生涯,看似远离风险,但他从未改变的是他身为自由主义者的坚持与情操。这本书里,胡适说:在国家兴亡之前,选择容忍;在民主宪政之前,不能妥协。

《面对独裁:胡适与殷海光的两种态度》:以30万字解析胡适和殷海光两代自由主义者的论点。1949年,胡适奉蒋介石之命赴美,在个人生活与政局激荡的交迫下,胡适与蒋介石发展出深层的结构关系。殷海光反而在1949年离开党报《中央日报》主笔工作,斩断与蒋介石政权所有脐带关系。这本书除了比较胡适和殷海光,也在问:台湾民主运动该何去何从?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