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晨宇:感触平台社会的“纹理”

2024年已经来到,但对于很多人而言,2023年似乎还未画上完整的句号,还有很多事值得回味,还有很多人不舍道别。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在岁末年初之时回望过去,只是想从中汲取更多的勇气、爱和信念去迎接新的开始。

在此回首与展望之际,我们重启了“新京报人文阅读思想图谱”这一栏目。2021年,我们曾邀请74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作家、学者、读书人和创作者,分享他们在过去一年期间的生活、阅读与思考。今年,这份受访者名单上增加了不少新的面孔,同时,我们结合受访者过往的回答,把观察视角优化和调整为以下三个方面:

1)你在2023年持续思考的问题是什么?

2)你在2023年看到了哪一本值得关注但未引起热议、未引进翻译或未受到出版界关注的作品或研究?这部作品在你看来为何值得关注?

3)你一再重读或者影响你最大的书?

在2023年的最后一个月,这些受访者游荡于阅读之中,写下了这些留给未来的回答。问题或许最终都难有答案,追求解释的路程注定蜿蜒反复,但还有这样一群人与你一同期待着寻找认定的终点。

我们已经陆续发布了这些受访者的回复,以及他们在过去一年阅读和关注的书目。我们期待这份人文阅读思想图谱能够在出版界、读者和学界之间搭建起一座激发思维火花的桥梁,我们也期待你在阅读这些文字之中找寻重建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更多可能,发现生活中的爱与美好。

本文是传播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董晨宇的回答。

董晨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

在2023年持续思考的问题

我持续思考的问题仍旧是我自己一直关注的研究领域,也就是平台社会中的新型工作。今年我和我的合作者们发表了两篇论文,一篇研究秀场女主播在面对不同的行动者(平台、公会、用户)时,如何协商美颜滤镜不同的意义,名字就叫《操控美丽》;另一篇则关注美团、第三方外包和骑手之间如何主导不同的时间类型,例如平台会以“订单”来建构时间单位,第三方公司会以“天”来管理骑手的工作时间,骑手则会通过外挂、提前点送达等方法从其中“盗猎”时间。这篇论文的主标题翻译成中文,应该叫《超越弹性时间》。

这两个研究有一个共同点——我们都摒弃了很多研究者论述的“控制-自主”模式,既不直接强调其中的剥削有多么严酷,也不宣称其中的反抗有多么强大。我们希望理解“技术如何在复杂的关系中最终成为自己”。

电影《受益人》剧照。

如果把这个图景扩大一些,其实在我自己的研究领域中,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就是技术平台与其辅助者、生产者之间的动态关系(例如外卖、网约车、直播等数字产业)。我们的工作希望描述的,也是一种在不同行动者的彼此依存中建立的、平台社会的“纹理”。

如果说有哪本书直接启发到了我,我很希望推荐Sarah Sharma(莎拉·夏尔马)的作品《同时:时间性与文化政治》(In the meantime: Temporality and cultural politics),这本书关注的话题,就是在不同群体的彼此依存中,社会的时间秩序如何被建立起来。

2023年未受到太多关注的书

我无法判断何种程度的议论可以被称为“热议”。但今年翻译出版的《幻象》一书的确带给我很大启发,我也把这本书列入了自己学生的必读书目。

《幻象》,[美]丹尼尔·布尔斯廷 著,符夏怡 译,新经典文化 南海出版公司,2023年7月。

这本书提出了传播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伪事件,也就是人工合成的事件。虽然这本书写作的时间是1961年,但在人类历史上,伪事件这个概念却可能从未如当下一般接近我们的日常生活,不论是各种小红书上的网红景点,还是微博上的公关事件,其中很多都有伪事件的影子。

这本书的作者布尔斯廷认为,伪事件至少在两个维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一方面,追求声望成了最重要的社会竞赛。各行各业都在忙于完善形象,而不是完善自我;另一方面,社会中形成了一种“镜像效应”。我们以为见到了更丰富的世界,实际上却是不断在自己的期望中转圈。这两个判断放在如今也丝毫不显得过时。

跨界阅读的书中,值得推荐的有哪些?

我印象比较深的一本书是《金榜题名之后》。

在孩子读高中的时候,中国家长经常说一句话:“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你就解放了。”不过,真正到了大学之后,孩子一定会发现,自己不但没有解放,反而是进入到更为复杂的竞争之中。在高中阶段,学生们每天要想的事情还相对简单,一心就是考个好成绩;但到了大学阶段,在成绩之外,学生们还要思考自己未来究竟要从事怎样的工作,再往大点说,要形成怎样的价值观,成为怎样的人。

《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郑雅君 / 熊庆年 主编, 上海三联书店,2023年1月。

这本书解决的,就是不同家庭的孩子考入了同一所精英大学之后,他们的命运又会产生何种分化。我并不认为作者给出了完美的答案,但作者的确给出了一种有启发的解释。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书中说,研究者“不能只瓦解热望而不传递勇气”。作为一名社会科学研究者,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

作者/董晨宇

编辑/荷花

校对/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