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韶/一个巴掌下的群众心理与社会现象

张宇韶/两岸政策协会研究员。

台湾近日似乎弥漫着「以暴力作为手段」的社会氛围,先前的评论我已指出乡民正义网红仿效与新媒体扩散效果是先前家暴事件的主因。但是昨天「资深艺人」打在文化部长脸上的一耳光,却不见乡民聚众前往住处直播打卡,而是市议员陪同召开记者,并有前市长脸书发文奥援。直言之,这已经不是双重标准或是行为错乱如此简单而已,而是长期结构性的政经体制问题。

太阳花学运以来,面对转型正义与各项制度改革议题时,深蓝支持者心态上始终显得无所适从而且百般抗拒。对这些群众而言,公民社会犹如洪水猛兽,不仅解构传统秩序,甚至打开潘朵拉的恐惧盒子。

为何出现这样的群众心理?为何有如此的集体行为?除了个人保守政治倾向与生活记忆外,国民党的政治文化以及政客态度,恐是最主要的因素。简言之,党化教育与群众支持两者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影响。

国民党的政治文化向来是建立在集体规范与等级伦理之中,单一与线性的思考模式,来自于国家所进行的政治社会化或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这意味权威与由上而下的家长制是政经秩序的前提,也是威权时期党国体制运作的基础,同时是市井小民熟悉的生活日常。

民主政治或公民社会来临时,体制既得利益者捍卫的是自然是以自己为轴心的旧秩序,面对历史正义与真相时,这些人选择坚决抗拒的态度。道理很简单,如果让蓝营群众得知两蒋在传统论述中「民族救星」、「民主灯塔」或「道德长城」以外的形象;如果让国民党支持者清楚明白党国在威权时期对于民主与异议人士的镇压,那么支撑这个体制的价值论述与体制将顿失正当性

民进党执政之后,面对转型正义与历史真相等议题时,蓝营政客的焦虑感更为明显。由于论述薄弱与苍白,使其只能将加害者被害者的角色错置,将公民社会与民进党的改革塑造为「政治追杀」,借此偷渡自己在历史现场的责任归属。这样的说法在年金改革与张天钦争议发生后自然有其市场,蓝营支持者的「相对剥夺感」油然而生。在无所适从的心理下,这些人选择压抑或是再度站在党国的身后,面对真相或是事实从来不是一件简单或是舒服的事,同温层取暖或许可以得到情感补偿的作用。

情绪出口

这股社会压抑的力量透过韩国瑜现象被引爆后,蓝营支持者终于找到了台面上的情绪出口,高唱夜袭心理素质就是「重新拿回认知上被践踏的尊严」,并且成功用选票教训民进党。等到国民党及其支持者在选后夺回话语权后,部分人士选择采取自己熟悉的方式反噬那个不正义的泉源,因为心态上已从昔日的「相对剥夺感」走回「权威秩序的复辟」;这个手段就是威权体制下的规范与暴力,走过那个不分是非就任意被教师、教官体罚的人即可理解这种心态。

在我看来,资深艺人的动机很简单也很单纯,当她个人的道德图腾「被解构」或「污名化」时,他找到的规范或教训出口就是文化部长,这是她唯一合理化与自己身份相符的行动,市议员基于彼时职业的同理心陪同开记者会可以理解,但是郝龙斌的发文就是典型「选择性的隐藏与遗忘」的立场。作为国民党的副主席,对于过去的历史岂能刻意制造不在场的假象呢?相较于艺人与议员,这就是我心中的「平庸的邪恶」。

在民主社会中,任何人都不以暴力作为意见表达的手段,这应该是多数理性人的共识。长期以来,对于任何以暴力作为诉求的政治人物或素人,个人始终采取谴责的态度,即便讨厌柯文哲,台湾国的成员也没有权利对他掷鞋。

在多元开放社会中,转型正义与历史记忆不该成为某党的权力工具或统治基础。这也意味历史的面貌应该客观、多元呈现,不论任何群体都有自己的历史记忆,但是也必须真诚去面对别人的生活经历与处境。这些政策内容,不正是郑丽君部长正在努力实践的?

热门文章》►转型、私刑正义都能被允许 那丢鞋、掌掴呢?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