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大展-记忆的圈内圈外
随着318学运届满周年,近期持续出版若干历史回顾与社会文化论述相关著作。(本报资料照片)
这不是太阳花学运 梁秋虹、罗慧雯等着,允晨文化,500元,社会
革命的做法 港千寻着、林晖钧译,心灵工坊,500元,社会
弱者的力量 简锡堦着,我们出版,300元,社会
(朱宥勋提供)
一年的时间,似乎很长也很短。短得足以让2014年的318运动,在「对年」的时候掀起一阵关于社运伦理、运动伤害的讨论热潮。拜脸书同类相聚的演算法所赐,几乎有整整一周的时间,「社运圈」的人们全被卷入这股回顾历史的浪潮里。但也好像长得让所有相忍为运动的怨怼,所有未愈的创口,终于都蓄积了足够的勇气开口。
「不是」什么与「是」什么
然而,虽然争论就在我的网路交友圈中发生,但我很明白我并不是那个「圈内」:身为当时来不及、无能为力参与其中的人,对于那些论争,很清楚知道自己的理解程度,别说是发言了,连判断哪方说法比较有说服力的能力都没有。我只是有点疑惑,许多论争是基于「把历史真相还给群众」的要求,但是在那迷幻的二十多天里,来来去去的几十万群众当中,有多少人能跟得上这一波高强度的论述浪潮?
圈内圈外,原就不是站在相同的记忆基础上的。在各方书写「己方的历史」之前,并没有一套足堪作为基本认知框架的「公播版的历史」。幸好,《这不是太阳花学运:318运动全记录》补上了这个空缺。虽然我听过「圈内」的朋友认为「全记录」这几个字名过其实,但对于「圈外」的读者来说,此书「治史」的认真态度,已经是目前所能找到最珍贵的细节说明了。〈时间。驿站的巡礼〉提供了大量运动过程的细节描述,包含人力分工、团体之间的折冲和决策的变化;〈空间。挣扎与权力展演〉、〈媒体。诸神的战争〉与〈肖像。没有脸孔的人〉三章也选取了整个运动当中,最重要的反思议题。如果去年的318运动是在写历史,则此书非常适合作为这个历史专章的导论╴╴导论也者,功能在描出清晰轮廓,以待更细致的论述血肉填入。起码在我读完之后,突然觉得比较能看懂「圈内」那几日笔战中,隐含的论述角力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肖像〉一章,提出了被忽视的中南部运动者的视角;更有一个神奇的公务员参与318,却被当成特务的案例。虽然只是一例,却具体而微地投射出这场运动的复杂性。如同书名所示,说它「不是」什么是容易的,但「是」什么却没那么好说。
圈线的隔阻与抹除
同时,如果对照日本学者、摄影家港千寻的《革命的做法:从318太阳花看公民运动的创造性》,当能刺激出另外一番视野。这本书展现了非常精致的理论想像力,从群众、语言的政治等我们以为很寻常的概念里,它都能翻出新的思考层次。更有趣的是,它把〈岛屿天光〉的歌词、议场内的医疗团队、议场外的医疗通道,连结到乐生的抗争╴╴一个环绕着医疗设施进行的抗争,最后延伸到「care」这个概念在民主政治中的必需性。这整套解释非常有想像力,但这样的盛赞(或许是出于某种政治上的善意),不必是「圈内」人,连「圈外」比较关注318运动的读者,恐怕都会忍不住笑着吐槽吧:喂,你知道大家提到〈岛屿天光〉和医疗通道的时候都是什么表情吗?然而这并不是说书中的理论诠释不对,更值得追究的是:我们自己有没有产生同样细致的理论诠释?
港千寻认为,318运动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整场运动没有一个人失去生命。由此,或许可以连结到简锡堦《弱者的力量╴╴台湾反并吞的和平想像》。在某种倾向升高冲突、谴责抗争的中产阶级性格的氛围中,此书所提倡的理念或许可以提供适时的平衡。特别是此书预设了「中国统一台湾之后,我们要怎么办?」的情境,颇值一读。而同样是对运动历史的记述,也可参考蓝博洲《台湾学运报告1945-1949》(印刻即将出版),虽然在编排上比较接近口述资料汇编,读来稍嫌干枯,但今昔对比,当能更添一分理解上的立体感。(必要时,可以转台到卫城出版的《无法送达的遗书:记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换换口味……)
而除了出版品,关于历史记忆的留存,台大林同学发起的「323政院事件真相调查小组」也进行了许多扎实的访调工作。可以参阅公视新闻议题中心制作的「结痂324」系列,特别是〈没有伤口应该落单〉一文。
在运动当中,或许限于各种主客观情势,免不了有圈内圈外之隔;而在运动之后,也不是所有参与者都能搭上圈内的人际网路。而书写正是抹除那层圈线最佳的办法。「把历史真相还给群众」或许说得太重、太大了,但一年来,我们确实也做得不够多。幸好,一年的时间,对于现在就回头,开始说更多的故事这件事情来说,也还不算太晚。
策展人小档案
朱宥勋,1988年生,清华大学台文所毕业。当今笔锋最锐利的年轻创作者与评论者。不唯兼擅散文与小说,文学与社会议题批评尤其观点犀敏,立论严谨。着有散文《学校不敢教的小说》,小说《误递》、《垩观》与甫出版的棒球主题长篇《暗影》,合编有《台湾七年级小说金典》。曾获林荣三文学奖、全国学生文学奖与台积电青年文学奖等。目前专事写作,并担任《秘密读者》月刊编辑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