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大展-失联的散兵

朱宥勋(作者提供)

(摄影:Tentes)

现代主义‧ 当代台湾张诵圣着,联经出版公司,450元,评论

华文小文学的马来西亚个案黄锦树着,麦田出版,520元,评论

美与殉美陈芳明着,联经出版公司,350元,评论

很慢的果子陈芳明着,麦田出版,350元,评论

历经20世纪中期以来漫长的争取,「台湾文学」终于在21世纪之初取得了学院的建置与名份。从此之后,台湾作家所写的作品,不必(然)再附庸于「中国文学」传统,有了自己的「国籍」──即使这一「国度」显然是先在文学中而非政治中独立起来的。时至今日,台文系所的学术地位大致稳固,学术成果日益丰厚,毕业生在文学创作、社运和各文化领域中也屡有斩获。然而,学院建制的强化却似乎没能对台湾的文化生产有太大助益。论述不断产出,但影响力能跨出学院者却凤毛麟角。因而学院的归学院,创作的归创作,仿佛在战场上失联而无能互援的散兵。

追索现代主义的来时路

这是很可惜的,优秀学者对过去的解释里,其实蕴含了文学未来的可能。本月张诵圣的《现代主义‧当代台湾:文学典范的轨迹》是英美世界第一本台湾文学的专书,以影响台湾文学品味最深的现代主义为主题,直到此刻才有完整中译「回娘家」。上编原名〈现代主义与乡土对峙:台湾当代小说〉,点出了战后台湾小说最主要的纠葛。令人惊艳的是,此书逐一讨论各家作品时,不但顾及了理论的分析,美学判断也十分准确;后者往往是许多学者无能为力的部分。比如谈到1960年代的现代主义者,作者坦然承认了他们多半缺乏创意、仅学习了现代主义的形式外壳,而并非真的有前卫、独创的文学风格或思想;但同时,她也正确地指出了这种「错误」或「移植」并非毫无价值,他们的尝试为往后的文学开辟了全新的可能性。即便是错误,也是富有创造力的错误。(关于比较「原汁原味」的现代主义,可以参考彼得‧盖伊《现代主义异端的诱惑》〔立绪〕。)

谈到王文兴这个以怪奇语言闻名的个案时,张诵圣也敏锐地察觉到,王文兴看似前卫,但其背后的核心并不是现代主义,反而是写实主义──而正在后者的层面上,王文兴的许多营为其实并不写实。《现代主义.当代台湾》不追捧名家,敢于下判断、且判断准确的精神,值得推荐。不过此书成于1990年代,若干观点或框架还是稍旧了一些,比如没能照顾到1940年代日治台湾所产生的现代主义源流(后来被钟肇政、陈千武等人部分继承),也忽略了长居海外,却几乎可以说是台湾现代主义最重要个案的郭松棻。

盘点马华文学书写争议

同样「现代」与「乡土/写实」对抗的架构,也发生在马华文学。黄锦树的《华文小文学的马来西亚个案》,基本上重整了黄锦树发展数十年的马华文学理论,处理了大部分的重要争议。作为1990年代,奠下台湾学术场域中马华研究基础的3名主将之一(另外两位是张锦忠与林建国),黄锦树创作与研究并进,建构了马华文学的「无国籍」提案:既然在马,它不被国家承认;在台,却又总是聊备一格、格格不入的话。

对于台湾读者来说,「为什么要读马华文学」确实是一个不易回答的问题,但如同黄锦树所言,马华文学跟台湾文学的发展历程其实有惊人的相似性,或许可以不只是台湾的「海内异己」,也可以是攻错的比较对象和盟友,同病相怜或扶持并进。黄锦树对「马华」的梳理,也能对我们梳理「台湾」产生方法上的启示。以单篇论述来说,作者全面盘点自身与林建国的理论差异、以郁达夫的个案质疑马华「新」文学史的吊诡,都是论证非常精彩的案例。其中对马共作家金枝芒、贺巾等人的讨论,更让我好奇能否与台湾书写共产党主题的小说家进行比较,如陈映真、郭松棻和陈若曦?

庞大战场下的警醒与呼唤

最后,我必须带着几分伤怀的情绪,提起陈芳明的《很慢的果子:阅读与文学批评》一书。陈芳明最近有两作出版,《美与殉美》是读诗笔记,对诗文本的阐发犹有可观;但谈文学理论的《很慢的果子》却令人失望。作者试图以明畅的文字介绍文学理论,本是好事,但显然力有未逮,所介绍者都有大小不一的误用、错误定义、重点偏斜或望文生义。读者如欲一读,必须抱持戒心。

举其大者,如「后殖民」几乎都谈不在重点上,如牵强地将金庸、施叔青误指为后设小说,而在谈论乡土文学论战的章节,还是刻意忽视了余光中等党国文人的劣行。许多社会观察的论断也匪夷所思,比如将流行音乐的快速变化归咎于后现代的「无深度」,并将后现代社会定义为「当一个社会的服务业生产毛额,超过工业生产时」,都是非常有问题的说法。因为陈芳明老师1990年代的文学史论述,而踏入台湾文学的后学如我,很抱歉必须以这段对读者的「警告」来结束这个读书大展的系列。

也是感伤。但这战场太大了,聚在一起还不见得能杀出血路,看到一支主力走偏了方向,总是忍不下心,忍不住想要开口呼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