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大展-大家都爱捡便宜

大量生产且行销世界各国的平价商品背后,潜藏着值得不断探究的经济发展现况与社会环保等议题。(路透)

(万金油提供)

■一件五万美元手工大衣的经济之旅梅格‧卢肯斯‧努南着,庄靖译,宝鼎出版,320元,文化

■制衣山本耀司、宫智泉着,彭盈真译,脸谱出版,400元,文化

■世界工厂大移转刘仁杰、陈国民着,大写出版,360元,经济

我的朋友A君热爱Uniqlo、Zara等品牌,数日总要到店里巡上一回,这些店的商品每月上架千百种,卖完即断货。每次见面,A君的衣服总是不同。旧衣呢?「丢了。」A君最近要装修厨房,挑的是平价组装流理台。不怕用几年就坏了吗?「谁要20年不坏的厨柜?5年换新的很合理。」

这是一个不再天长地久的时代,消费的速度不只快,而且还快到你追不上。

追求一生一世的个人订制品

这是现代人消费生活的缩影,《一件五万美元手工大衣的经济之旅》反其道而行,追寻高级手工订制服过程,反思平价商品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书中指出,美国人每年丢弃1300万吨的织品,大部分是不可分解的石化纤维。这种大量而平价的衣服,使当代消费者的购衣量是90年代中期的两倍。都柏林大学研究发现,人造纤维每次清洗时都会掉下微小的有毒物质,六大洲的海岸都有这些有毒纤维,有些海岸的人造纤维甚至比沙粒还多。

作者引用《南华早报》的说法:「大众精品根本不是精品,因为人人可买,处处可买,它是量产供应,真正的精品是稀少罕见。」就连精品消费大国:中国,也开始转向摆脱名牌标签,改寻找个人化的商品和服务,例如书中介绍的高级订制西服师傅。强调手工个人订制,从皮料(珍贵小驼羊)、内衬(丝织品)到钮扣(兽角磨成),无一不精挑细选。追求的不是快速量产,而是一生一世无可取代的唯一订制品。

全球化自由经济的多元逼进

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在《制衣》一书里,回答对fast fashion(指Uniqlo、Zara这类平价服饰)的看法:「就像低俗的电视节目吧?只追求瞬间开心就好的东西。」他没买过任何一件Uniqlo的衣服,没注意过任何fast fashion的品牌。然而,山本耀司在巴黎显露头角的服装秀概念却是,从普罗大众汲取设计灵感:「我不想替在社会核心、顶层度日的人做衣服。」他的作品剪裁宽松,甚至选用手感粗糙的布料。

然而,一般普罗大众如A君这样的受薪阶级,应该是买不起一件山本耀司的衬衫。一件5万美元的手工大衣大概只有家住帝宝的靠爸族才穿得起,普罗大众只能去吃土。

Fast fashion的确造成过度消费,而这样的过度消费,却支撑起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生计。2006年出版的《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宝鼎),题材与《一件五万美元手工大衣的经济之旅》相仿,追寻平价T恤如何在全球化的经济体系下被制作而成。书中主要观点是,因为制度和先天技术发展问题,造成成衣业者不断往人力便宜的国家迁移,便宜的人力和科技、政府补贴(如美国的棉花业)促使低价成衣在全球四处流窜。

书中提到,靠低价人力支撑的成衣业是发展中国家转型的必经过程,低价的人力来自于人力过盛的农村,穷困的农村透过成衣业脱贫。书中也认为,常被谈论的童工问题、恶劣的劳动条件,已经透过多次事件揭露而逐步改进。言下之意,你买你的平价商品,我当女工赚钱搏脱贫翻身,自由贸易全球化的果实大家平分。

但果真如此吗?

世界工厂的移转与递变

过度消费一向是资本主义社会里难以消灭的现象,这是社会结构,也是人性问题。然而,世上没有纯粹的自由市场,它只存在新自由主义者的幻想之中。国家政策干预市场造成不公平竞争,例如美国棉业靠政府补助压低价格,且美国有严格的织品进口配额。我们的平价商品靠的是第三世界国家低价人力支撑,而当低价人力消失之际,也可能是平价商品的终点。

在《世界工厂大移转》里,我们似乎看到一点关于平价商品未来的想像。书中认为:地理上不再以廉价区域为设厂唯一考量,本质上不再一味追求规模量产,制造业将追求个人化的客制、质量上的改变,而不再是大量生产。当中国不再享有人口红利,产业逐渐转型,「世界工厂」往非洲、孟加拉移动,便宜的人力终有告终的一天,也许那才是平价商品的末日。

对于买不起5万美元大衣和山本耀司的A君而言,除非转念成了慈济师兄师姐,否则买平价商品的日子应该还会持续一阵子,只是这样的美好时光也不会太久。

策展人小档案

万金油,1976年生,任职媒体。长期潜伏、出没于社会市井与虚拟网路间,对世事百态常有冷辣观察与真情领会,而发之以犀敏文字。着有散文《越贫穷越快乐》,合著电影小说《女朋友。男朋友》、音乐小说《我们从未不认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