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大展-逆旅,出走的态度

一个人的  日本铁道旅行大野雅人着,哲彦译,山岳出版,280元,生活

窗Windows on the World马帝欧.佩里柯利(Matteo Pericoli)着,廖婉如译,马可孛罗,400元,文化

罗珮嘉(作者提供)

艺术家佩里柯利与50位作家合作,描绘出风貌各异的城市窗景。左图为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眼前的景色。(马可孛罗提供)

艺术家佩里柯利与50位作家合作,描绘出风貌各异的城市窗景。右图是美国作家约翰‧耶利米‧沙利文书房外的木兰花。(马可孛罗提供)

创造力Big Magic伊莉莎白‧吉儿伯特(Elizabeth Gilbert)着,郑焕升译,马可孛罗,320元,生活

身处资本主义当道且资讯发达的社会,高速运转的交通以及不受空间限制的科技发展,让你我上紧发条,行尸走肉般地应付摩肩接踵的大型社会生产线。社会意识告诉个体要服从群体,做大众「认为对的事」,于是我们只能努力念书努力工作,用时间换取更多时间,用金钱累积更多金钱。我们拖着蹒跚步伐盲目前行,活着的目的只剩下无止尽的交换筹码,然后心智被逐渐消磨,最后筋疲力尽,才又伫足叹息生命的流逝。疾驶而过的人生像是草率绘制的2D平面图,干枯扁平而了无生趣。此时仿佛只有心灵及行动上的出走,我们才能看见从平面拔地而起的万丈高楼。于是有人呼朋引伴,有人踽踽独行,旅行成为一个异于常轨却心安理得的出路。

鬼混与无所事事之美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波特莱尔大部分人生都被禁锢在穷困贫苦之境,却仍然拥有放荡不羁且绝对自由的灵魂。一次被双亲放逐至印度的体验,提供了他短短46年岁月中,多数作品的创作能量。兼具小说家与新闻记者身分的伊莉莎白‧吉儿伯特,在《享受吧!一个人的旅行》(马可孛罗)中,叙述自己离婚后,于义大利、印尼与印度三个不同国度间寻找灵魂和自我的过程。其「寻求定位自己,才能身心平衡」的宗旨,让读者获得洗涤式的启蒙。

从波特莱尔和吉儿伯特身上,我们发现出走不仅是对不同生活样貌的大胆窥探、不同关系的细致观察,更是自我实现与维持创造力的必要养分。谈到出走与创造力的连结,吉儿伯特的新作《创造力:生命中缺乏的不是创意,而是释放内在宝藏的勇气》提出「认真的鬼混」:她认为维持创造力的关键在于自由和探索,于是一场又一场出走生活的自我革命成为必然。「认真的鬼混」 呼应了她之前畅销作品所表达的「无所事事之美」,两者皆阐述了「逆旅」,也就是非一般出走的要素与态度之一。

逆旅,原是古文中旅馆或迎接旅人的别称,不过在苏轼〈临江仙 送钱穆父〉中,「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表达的则是流浪漂泊的生活状态。逆旅一词也常被引用为人生的匆忙短促,而从现代文明角度来看,逆旅可以作为反抗主流价值检视出走/旅行定义的说法。大多数人将出走/旅行视为奢侈的消费概念,并建筑在经济能力和社会阶层的高墙之上。但旅行和金钱并非完全等号,关键在于每个人出走的态度。流浪不一定要有目的地,也并非出国不可,《一个人的日本铁道旅行:海岸X农町X遗址,55条忘却时光的独旅路线》即呈现旅行/出走的随处可行。作者大野雅人随意搭上日本的电车,掠过田园与海边,看着窗外流动的景致,在城市与遗址间悠游。「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的况味在此时成为最珍贵的体悟,即使未能毫无顾忌地抛下一切,我们也能肆无忌惮地随风起舞。

保有观看的好奇心与勇气

出走不尽然是困境的解药,更多是期待化学反应的阶段性过程。大多数时候,人们要的是前所未见的发现,以及对既有事物与常态的重新体悟。建筑师兼艺术家马帝欧.佩里柯利邀请世界各地的50位作家完成《窗:50位作家,50种观点》一书:以「世界窗景」为主题,每一幅窗景都提供了一个「视野」,成就了眼睛与思想上的出走。书中不仅有着景框之外的岁月静好,亦有景框之内的一世韶光。不必远行,睁开眼睛,打开窗子便能有所体悟,因为人生是闭起眼睛,就会期待的风景。

「我想,到一个我尚未去过的地方,我就会快乐起来。」波特莱尔如是说。出走像副眼镜,当收讯不佳的萤光屏幕在面前跳动已久,非要戴上眼镜,景致才得以映入眼帘。而逆旅则可作为新型态出走的原则,既非关消费,也非关移动,是一种生命探索上的潜意识旅途。《创造力》、《一个人的日本铁道旅行》以及《窗》皆提供了对逆旅观点的再次诠释与崭新视野,三书不约而同地期许人们不要丢失观看自己和世界的好奇心,并且保持追求非一般出走的勇气。唯有看见他者与自我的流动,我们才得以在紧缩的生命长度里,寻觅被现实一再辗压的宽度,最终方能更谦卑地向未知的人生旅程继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