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大展-境内的异族

(摄影;crizo)

朱宥勋(作者提供)

断代郭强生着,麦田出版,400元,小说

鱼黄锦树着,印刻出版,360元,小说

台北城里 妖魔跋扈新日嵯峨子、潇湘神着,奇异果文创,350元,小说

上一周的读书大展,我们从几本哲学、精神科学和文献考掘的新书中,谈论「正常是怎样炼成的」这个话题。「正常」的对反即「异常」,而这样抽刀断水的划分,往往就是社会主流群体为了巩固自身边界,把「异(常的)族(类)」切出去的方式:你看,他们都会OOXX,我们都不会,所以我们好正常好安心。人类的自我感觉既脆弱又顽固,不知自尊与自信是何物,便只好以贱斥「异族」的自尊与自信来换取自己的;切分的游戏永无终止之日,同族之内永远还可以再找到差异,而再微细的差异都能被这种顽强的欲望利用。

有别于张致路数的同志异族

然而,并非只有学术研究才关心这个课题。在文学作品当中,这种「境内的异族」一直是许多小说思索的核心。郭强生的《断代》或许是一个很好的阅读起点。这部文字沉稳,布局有戏剧的精巧,却又不失之晦涩繁复的长篇小说,处理的是中老年男同志的处境与心境。同志作为台湾异性恋霸权境内的异族,在1990年代同志文学大兴之后,早已不是什么冷僻的文学题材,然而郭强生的视角有其独到之处,从题材到风格,都有别于张致艳丽的「传统」同志文学,自有一股老派的、深厚的底蕴。(与去年年底林佑轩《崩丽丝味》〔九歌〕相较,差异就很明显了。)

几段情感戏都非常动人,我特别喜欢小钟与汤玛斯的一段,篇幅极短,但是一生的脆弱绽现在一瞬间,悲伤得令人难忘。而在故事的最后,两位主要角色心无灵犀,就此别过,小钟淡然转送自己准备的卡带;另一侧的异性恋(?)男子则以一曲〈最后一夜〉超渡了徘徊老gay bar不去的同志幽魂。无论就意象还是意涵,都有精彩之处。唯其老派及挥之不散的保守政治执念,恐怕在当代的同志与运动脉络下,都将成为异族内的异族。老派约会或许必要,但追寻政治理想却不免破旧立新,一时也难分说得失对错。

不断互文对话的马华叙事

而更直接的族裔问题,则要说到黄锦树的新作《鱼》了。这本短篇小说集,宜于与《南洋人民共和国备忘录》(联经)和《犹见扶余》(麦田)一并阅读。马华无论在马来西亚还是在台湾,都是某种尴尬的存在,马华文学的生产寄寓于两国之间,却渐渐迎来了小说创作上的盛世。(这点可从张锦忠、黄锦树所编的《故事总要开始──马华当代小说选(2004-2012)》〔宝瓶〕得到证明。)

黄锦树理论与创作两栖,《鱼》的每一篇小说不但都对应马华的现实处境,也与台马两地的文学史对话。小说中的种种互文设计,屡屡指向台湾(但不只是台湾)文学史的经典作品,无论是致敬、挪用或是呛声,都让小说多一层诠释的空间。从陈映真到叶石涛,从鲁迅到毛泽东,甚至指回了黄锦树自身,他的小说「套盒」把族裔的焦虑放置到更大的20世纪华人史的脉络里。〈山路〉里那位马共版老大嫂就说,当她试着写下自己的经验时,才发现不管是哪里的文学作品都帮不上忙,她连续几个大哉问:「为什么没有人有能力写一篇属于我们自己的……?」或许是一切创作的起点与终点吧。即使是终点也可以是起点的。

穿透真实与虚构的妖魔奇想

而说到「自己的历史」,我私心最推荐的新书是《台北城里妖魔跋扈》。这本文字纯然融入日本翻译腔的作品,避开了所有同类的拙劣模仿者的缺点,开展出一个格局精致复杂、情节充满娱乐性,却又能让内行读者有门道可看的神异故事。同为小说创作者,这是能让我愈读愈兴奋,觉得看到一条新的文学路可能被打开的作品。上一次给我这种感觉的是叶淳之的《冥核》(远流),而《台北城里妖魔跋扈》在技术细节上更经打磨。

故事从平行时空下,1950年代的日治台湾展开,一方面以台日两地的妖怪与神明的绞缠为情节张本,一方面又展开了符号与叙事、真实与虚构的准后设思索,而驱动这些元素的核心,则是对台湾殖民历史的创造性提案。故事末尾,当我看到被殖民政府利用来台维稳的、形同放逐的日本妖怪们,与长期弱势的台湾神明形成联盟,对抗真正的压迫者(日本时代引进的各宗派神职人员)时,实在难耐心中喝采的冲动。纵然这个结盟看来是脆弱的,且作者已然在这个点上埋下了续集的伏笔,但这更证明《台北城里妖魔跋扈》并不只是一部天真的小说。对历史和政治的洞见,它并不亚于台湾文学史上大部分的后殖民名篇。如果这样说不会太过分的话,我认为它可以直接预约一席年度十大好书了。

小说在此,奔向了不可能发生过的,却也因而拥有某种可能性的历史。(正如同黄锦树一系列马共故事所虚构的「我方的历史」一样。)当我们在境内切出异族时,并不真的看见了异族,当然也就没有好好看清楚活在差异对照中的自己。我不会轻率地认为小说能够或应该帮助我们学会面对差异,不过读小说这件事本身就是在经历一趟「与不认识的人,去做一些不可能发生的事」的旅程。如果读小说是有可能的,那这世界没有什么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