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權當道 犯錯縱容 教鞭早已失能

台中市某国小于今年三月爆发教师遭学生持乐乐棒球棒攻击的事件,学生被家长强迫道歉,然而孩子态度不佳,老师因此报案,后续引发师生管教与警方进入校园的课题。制作完笔录后,老师向警方表明不愿提告,但警方认定已通报,按程序须移送,引发议论。

台中市长卢秀燕获悉后,第一时间非常生气,直指孩子都已经道歉了,老师还不肯放手,是最坏的教育示范,要求教育局针对此事件,做专案报告,并要重办重惩,警察局则针对两名员警各记一支申诫,所长遭拔官调离现职。

但我们不禁想问,所谓教育示范就是不断原谅?大家是否有深入了解为何孩子道歉了,老师还坚持究责?我们常说,学校教育教不了的就让社会来教育,许多犯错者不都是在一次次原谅中变成危害社会大众生命的犯罪者?在儿权当道的氛围下,教鞭早已失能,管教孩子的方式似乎只剩下消极的老生常谈、谆谆教诲。

去年十二月新北某国中校园发生割喉案还记忆犹新,两名未成年凶嫌透过「少年事件处理法」自保,争取未来可以重返社会的机会,但谁给受害者活下去的机会?两名未成年凶嫌就是在一回回原谅中铸成大错,因为他们深知只要在所有人面前表现忏悔,受害者就必须原谅加害者?近年从托婴中心到国小、国中各种不当对待、不当管教案件时有所闻,这些争议问题包含:孩子抗拒吃药时,强制抱住的行为就会被认定为强迫?孩子发生冲突,下意识立即反应的阻却伤害行为(推、拉、大声…),就会被认定为不当?孩子攻击老师及其他同学,老师即便伤痕累累也不能适当防卫,因为会认定为不当管教?

「全天下没有一个老师,愿意花时间取得授教资格,成为一个问题制造者。」好老师的定义,一直以来都模糊不清,超理想化的对待标准常令人无所适从,但往往又被未有足够实务经验的政府单位或家长放大解读,除孩子的行为无法有效导正外,更迫使师生纠纷问题频传。「有功无赏,打破要赔」已使得教职人才却步且大量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