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视角下的实名制售票 防堵「黄牛乱象」法制基础与挑战

▲在大型演唱会与文化活动日益盛行的今天,黄牛问题已成为影响市场秩序与消费者权益的重要议题。(图/民众提供)

● 陈撷安/科技集团法务

在大型演唱会与文化活动日益盛行的今天,黄牛问题已成为影响市场秩序与消费者权益的重要议题。尤其在台北大巨蛋、台北小巨蛋、高雄世运主场馆等超大型场地,黄牛票的问题尤为严重,这些检举案件频发的共通点在于多数活动未实施实名制售票机制。

遏止黄牛 台湾法律出现2问题

然而,实名制售票作为防堵黄牛问题的有效工具,其在法律上的定位、执法过程的可行性以及相关法规的配套措施,却仍存在诸多模糊地带,导致政策推行的阻力重重。

首先,台湾目前虽已透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对黄牛行为进行规范,但该法的适用范围与处罚强度显然不足以全面遏止黄牛市场的运作。根据该法规定,透过不正当方式抢购门票或高价转售者将面临罚锾,然而,这种行政罚则在实务上缺乏足够的吓阻效果。

相较于黄牛集团动辄数百倍的转售利润,罚锾的金额显得微不足道,甚至被视为经营成本的一部分。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未将实名制售票纳入强制性规范,导致主办单位仅能依赖补助或地方政府的倡议进行自发性推行,缺乏统一的法律强制力支撑。这种法律架构上的模糊性,使得实名制在执行过程中往往陷入两难:若强行推动,恐面临技术、隐私权等层面争议;若完全仰赖自愿推行,又无法确保所有主办单位愿意承担相关成本。

再者,实名制售票在技术与法规间的落差,也增加了政策落地的困难度。在现行《个人资料保护法》制度下,主办单位与票务平台在搜集、处理与储存消费者个资时,必须满足严格的法律标准,否则将面临高额罚款甚至刑事责任。这对于大型售票平台而言或许尚能应对,但对于部分中小型主办单位来说,这种法律风险可能超出他们的承担范围,进而导致实名制推行的意愿降低。

实名制的实施意味着入场检验流程的延长,若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援和场馆管理经验,容易引发现场秩序混乱,影响观众的入场体验,进而衍生新的商业风险。

实名售票机制 日韩是成功典范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间的实名制售票机制已经发展出成熟的法制框架,日本与韩国便是成功的典范。日本自2019年《禁止擅自转售特定演出门票等,确保特定演出门票的正确流通的相关法律》(特定兴行入场券の不正転売の禁止等による兴行入场券の适正な流通の确保に関する法律)生效后,将高价转售门票的行为纳入刑事处罚范围,违者将面临高额罚金甚至有期徒刑。

韩国则透过《演出法》,立法将大型演唱会及体育赛事纳入实名制售票的强制范畴,并设立专责机构进行监管。两国的实名制政策之所以能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在于法规的强制性、明确的执法标准,以及各相关单位之间的紧密合作。

这些经验显示,实名制售票的有效推行并非仅靠行政倡议或零星的个案成功,而是需要强有力的法律支撑,搭配全面的技术基础和执法机制,才能彻底堵住黄牛市场的漏洞。

因此,若要在台湾成功推动实名制售票机制,首要之务便是进行法律层面的全面检视与修正。文化部应积极将实名制纳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的法定规范,明确要求万人以上的大型演出场地必须强制实施实名制售票,并赋予相关单位更大的法律裁量权。

也应提高违反实名制规范或高价转售黄牛票的罚则,必要时将大规模黄牛行为纳入刑事责任范畴,以建立强有力的法律威慑效果。同时,政府也应协调内政部警政署、各地方政府、票务平台及主办单位,建立横向联防机制,确保实名制政策在执行层面不致沦为纸上谈兵。

为了消除主办单位在个资保护方面的疑虑,应在《个人资料保护法》中设立明确的特例条款,允许实名制售票在特定条件下合法搜集与使用个资,并订定严格的资料保管标准,减少法律风险。政府亦应提供技术与资金补助,协助主办单位升级票务系统,确保实名制的技术层面得到稳定支持。

总体而言,实名制售票的推行是一个涉及法律、技术、市场管理多方层面的复杂议题,必须透过全面的法制改革、执法机制完善以及跨机构的协作网络,才能有效落实。

唯有如此,黄牛问题才能得到真正的根除,让演唱会与文化活动回归公平透明的市场秩序,并保护每一位消费者的权益,实现文化产业健康、永续的发展。

▼台北市政府为打击黄牛乱象,成立「黄牛防治专案小组」。(图/台北市文化局提供)

►►►思想可以无限大--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加入「云论粉丝团」看更多!

●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