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是金融商品或是民生用品?

图片来源 : shutterstock、达志影像

※如欲转载本文,请与北美智权报联络

蔡佑骏╱北美智权报 专栏作家

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读者或投资人来问我:「房地产是金融商品吗」?关于这个提问,有以下提供给我的读者意见,分为左、右2派来分享:(1)左派的读者会认为:「房地产是民生用品,怎么会是金融商品」?(2)右派的读者会认为:「房地产有价格波动且可以买卖,跟股票的有价商品性质相似,只是它是不动产,而股票和现金是动产,因此房地产毫无疑问是金融商品」!以下就房地产特性做进一步探讨。

房地产的特性究竟为何?

事实上,房地产商品既可以是民生必需品,也可以是金融商品,同时拥有两种属性并不矛盾。在人类社会中,所有可以作为抵押担保品的工具中,有土地的房地产(非地上权)是最有效的担保品,它完全是高度资本化的金融商品。因为它跟金融市场挂钩非常深,本身又是价格波动相对稳定的抵押品,同时可以产生很大的资本杠杆,外加这个担保品也跑不掉,经过专业人士鉴价后就能产生估值,与汽车、珠宝、贵金属、精品相比,上述物品的价格稳定性都还比房地产更差,因此,房地产毫无疑问就是金融商品的一种。当然,政府有义务去保障人民的生活居住权益,因此就居住权益而言,房地产的存在确实也是民生必需品,但在土地拥有权上则不是;政府应该保障的仅是让人们都能安居乐业,并不需要保障人人晋升资产阶级。

房地产的价格是否需要公权力的介入?

如果不是因为房地产的价格非常高,然后又是人人皆会有需求的商品(用作自住或租赁等),大概没有人会去质疑房地产是一种金融商品。就像黄金或高级精品这类奢侈品,虽然奢侈品价格很高,但因为它们不是生活必需品,所以,多数人不太会去否认它们的金融属性。

若把房地产锁在「民生必需品」的框架里,让政府用公权力去限制房地产的价格持续上涨,那就是出师有名的「道德武器」—就像调控电价和油价那样,用政府的力量去干预市场机制。虽然原油在国际上就是一种原物料形式的金融商品,只要政府干预它的市场机制,让台湾油价相对低廉,让人人皆可以负担,就算它是金融商品,多数人也不会有那么大的抱怨。所以现实层面是,商品价格是否高到人民难以用其劳力与薪资去购买?如果一个金融商品是人人皆有需求,然后价格又高到依普罗大众的经济能力买不下手,那么大众就会去质疑,这个「金融商品」的市场机制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政府应该管管吧!

现实生活中,所有在资本主义市场机制下的商品,价格从来没有长期被高估或低估的状况。如果被低估了,慧眼者会进场套利,直到没有套利空间为止;高估了也一样,市场机制会让持有者抛售,直到价格没有被高估为止。钱是很Smart的,不会有商品可以长期在公开市场上,维持价格高估的状态,或许小规模的商品还勉强可以,主力和大户们可以锁住自身筹码。但是像房地产这种规模非常大的产业,基本上是做不到的—就像想改变河流流向或许还可以做到,但是想要改变洋流流向,那困难度就非常高了。

高房价一定不合理吗?

我曾经用台北市一间小套房价格高达900万的例子来举例如下,如果那间售价900万的套房可以月租1.5万顺利出租,代表市场机制下,那间套房的经济产值一年18万是可以达成的。按照目前的市场利率去推估,假设殖利率2%,那该套房售价900万完全合乎市场机制,而且屋主还要负担修缮、税务与维护成本,年报酬率一定低于2%。因此,屋主只卖900万,并没有高估或低估,如果那间套房面积是10坪,那1坪90万也是合理的数据推估。因为市场机制下,这个物件的生产力就是这么高,高到需要撑起1坪90万的价值,就跟有些名车售价可能超过500万以上一样,因为那台名车的综合性能只要好到有很多买家愿意用500万以上去买它,那就是符合市场机制下的合理价格。

当然,1坪50万以上的房子超出许多受薪阶级的负担能力,但不等于商品的价格不合理。假设一栋4层楼的透天厝,2~4楼每层都有三间套房可以出租,该地段套房平均月租7,000元,1楼店面月租10万元,整栋房子的一年产值就高达195.6万,报酬率抓2%去反推,整栋房子卖个1亿元也是刚好而已。如果该栋房子权状是200坪,那1坪就是50万,这些都是符合市场机制的概念去推算,以一般大众经济评估买不起或认为价格很高,不等于价格不合理。劳动生产力低,却又想买经济生产力极高的商品,买家能力自然就难以负荷了。

合理判断房地产价值的观念

在判断房地产价值以前,有一个观念是很重要的—那就是房地产的价值,更多的影响不是建物本身。一间房屋的价值,来自于那块土地和土地上的建物;土地上面的建物,长期来看是会折旧的,会涨价的通常是那块土地。土地售价的影响有分为近因和远因,以近因来看,该建物所在的大楼或社区里面的公共设施、私人停车格、花前草坪,乃至于邻居或周边建筑设施,在市场机制下,通通都是有价格影响力的。「千金买房,万金买邻」,建物的邻居是公庙或加油站,还是图书馆或公园,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一个建物的价格,甚至连售出的时间点或建物所在的整个都市风气,也都会连带影响该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所以我认为,「公设用不到,对我来说没有价值,房价不该这么高,价格应该减少」的提问,或者,「为何某大城市1坪只要20万,但台北市1坪却要50万」等疑问,其实都是没有做价格全盘考量的想法。房子所处的位置不一样,周边有无嫌恶设施,价格就会因为这些因素有极大的落差。

因此,为何台北市的房子就算老旧一点,30坪可能就要2,000万,但是30公里外的新北市金山区的某个物件,75坪可能才750万。这就是因为台北市的周遭交通设施和生活机能,让台北市的旧房子增添更多「附加价值」,价格得以远高于周边的物件。虽然屋主不一定会用到台北市的周遭交通设施和生活机能,但是市场机制会对这些条件做订价,让土地价值上涨;就算是规模一模一样的一栋房子,因为建造的位置不同,座落在台北市精华区和座落在南投市山区,价格就会天差地远。房屋价值不仅包含地上权、所处的土地状况,还有整个周遭的商业效益,也就是说,在判断房地产的价值不是只有透过室内坪数的估算,还要包含到上述提及例如所处位置便利性等隐形成本的考量,有了这些估价的认知,对于房地产价格的判断才可能合理。

责任编辑:卢颀

【本文仅反映专家作者意见,不代表本报立场。】

全台最大外汇部落格『外汇是稳定投资的天堂』主编、东森电视台财经固定来宾、联合理财网专栏作家

延伸阅读&电子报订阅连结:

【详细内容请见《北美智权报》363期;欢迎订阅《北美智权报》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