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育有成 大黃魚重新游上餐桌

三都澳海域为福建宁德市大黄鱼养殖集中区域,占大陆总产量80%以上。(中新社)

50年前曾经是大陆东部海域丰富渔业资源的大黄鱼,因过度捕捞致使大黄鱼资源濒临枯竭。经过近年的复育和养殖,大黄鱼现在又可跃上餐桌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中新社报导,大黄鱼,又叫黄瓜鱼,体色金黄、嘴唇鲜红、肉质洁白细嫩、营养丰富。曾几何时,大黄鱼一度濒危,有着「大黄鱼之父」之称的大黄鱼育苗技术专家、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原站长刘家富称,多年前长期高强度捕捞导致东南沿海大黄鱼资源枯竭,不仅影响了沿海渔民生计,也使海洋生态遭到破坏。

为挽救大黄鱼族群,刘家富及其项目组的同事经多年努力,终于攻克大黄鱼人工育苗和海上箱网养殖难关,使福建宁德大黄鱼成为大陆全国最大养殖规模的海水鱼之一,宁德市蕉城区的三都澳官井洋成为中国唯一的大黄鱼内湾性产卵场,宁德大黄鱼产量连续9年居全国海水养殖鱼类之首,一条条大黄鱼又重新「游」上餐桌。

2023年,宁德大黄鱼产量21.3万吨,占大陆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全产业链产值逾200亿元人民币。而且,宁德大黄鱼「游进」世界,已出口韩国、新加坡、美国等60个国家和地区。

从濒临灭绝到人工育种养殖,最关键就是种苗。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副院长、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徐鹏带领团队运用芯片和大数据技术,破解大黄鱼的基因密码,展开大黄鱼育种的「芯」技术攻关。徐鹏表示,给大黄鱼出「考题」、用芯片检测「优等生」,把基因大数据技术用在了鱼的身上,找到那尾最优秀的抗病大黄鱼;大黄鱼育种从「芯」出发,推动大黄鱼产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进一步丰盈「蓝色粮仓」。

近年来,宁德与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合作建设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大黄鱼遗传育种中心,建有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大黄鱼原种场,研发了「宁芯」系列大黄鱼基因组育种芯片,培育出大黄鱼「富发1号」等水产新品种,选育了「宁抗1号」、「宁抗2号」等大黄鱼抗病新品系,有力推动了以大黄鱼为主的海水养殖鱼类的种业科技创新和良种化进程。

自2001年起,宁德持续开展大黄鱼等水生物增殖放流活动,促进大黄鱼野生资源的恢复和保护,推动大黄鱼产业可持续发展。「大黄鱼野生资源虽有恢复迹象,却仍在起步阶段」。年过八旬的刘家富至今仍为此忙碌着,「我们有义务恢复野生大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