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成效低 5成安置兒少長居機構

台湾儿童机构安置比率约占五成,且部分安置不符儿少需求。图为寄养家庭儿童。本报资料照片

为符合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国内积极「去机构化」,安置朝「小家」概念着手,但国内儿童安置比率仍占约五成,且安置不符儿少需求,约有一成五的特殊需求儿少,长期被安置在成人机构,凸显去机构化配套措施不足。专家指出,政府应对寄养家庭等非机构资源,提供支持服务,才能有效去机构化。

台湾每年有超过四千名儿童,因家属侵权遭剥夺,或无力照顾等原因需被安置,国内主要安置资源包括安置机构及教养院、寄养家庭、亲属安置。近年儿少安置于机构人数虽有下降,降幅不显著。

卫福部统计,二○二一年家外安置儿少人数四八五五人,安置于机构者二六八九人,占比为百分之五十五点三,二○二二年降至百分之五十点四,到了今年上半年则为百分之四十九点二,近四年安置于机构的儿少占比,平均仍占约五成。

台湾照顾管理协会荣誉理事长张淑慧表示,机构虐儿、猥亵儿童案件层出不穷,国际公约审查专家也已提出,基于儿少最佳利益、文化权等原因,应走向去机构化,但台湾现况与国际趋势背道而驰;安置机构儿少未显著减少,同时寄养家庭却难招募,国内二大寄养家庭服务媒合者之一世界展望会,更于去年退出服务,情况雪上加霜。

卫福部统计,国内寄养家庭数,自二○一六年一二九九户,降至二○二○年仅一○四二户。张淑慧说,寄养家庭面临招募难、加上高龄化双重夹击,寄养家庭需要许多资源,政府应从税制等多方面,给予寄养家庭优惠,以增加投入意愿。

立法委员林月琴表示,让陌生儿少进入家中,需要极大爱心,寄养家庭资源并非一蹴可几,台湾朝向寄养家庭、团体家庭、亲属寄养等安置资源发展时,住宿型机构仍有其存在必要,尤其许多寄养家庭担心照顾不来,不愿收容具疾病、发展问题的特殊儿少,导致特殊儿少只能转向机构。

卫福部社家署代理署长周道君表示,为朝去机构化目标发展,卫福部辅导安置机构缩小规模,避免过大、过度集中的安置型态,目前全台儿少安置机构床数,普遍在五十床以下,且采「小家」模式安置,每单元四至八人,照顾模式趋近家庭。

另,周道君说,不少想要投入寄养家庭者,担心安置童的照顾需求高,因此设计照顾喘息服务,媒合其他手上暂无安置童的寄养家庭协助喘息,减轻寄养家庭的照顾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