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通膨危機/50+存老本 精算醫療支出

南台科技大学财务金融系助理教授朱岳中表示,过去常见的退休规划是,根据退休前的开销估算未来退休后一个月要消费多少钱,再乘上平均余命,就是存退休金的目标了。

不过,过去20年,大家习惯低通膨,很少人会料想到如今是高通膨当头,对于还来得及存退休金的人,千万不要小觑通膨,能工作尽量工作,存好、存满退休金。

根据主计总处今年首度公布的高龄家庭物价调查,过去五年,高龄家庭CPI均高于全体家庭CPI,而且自2021年之后,连续三年,高龄家庭CPI涨幅均跨过2%,其中,2022年更是直接突破3%,达到3.12%,比起全体家庭CPI多了0.17个百分点。

高龄CPI问世,可让正在存退休金的人对于通膨更有「既视感」。根据主计总处的定义,高龄家庭指的是户内人口都是65岁以上的家庭,这些人除非是自营业者,否则多半已退休,没有主动收入,只剩下退休金、投资,或者有房子可以出租的租金等,做为被动收入。

朱岳中表示,「对于通膨,我们永远只能去高估,不能低估,」但问题也在于,近年来国际情势变化远远超过想像,通膨没有那么容易去估计。这点也可从2019、2020年的高龄CPI都低于1%,颇为「安分」,孰料疫情一来,通膨便大举燎原跨过2%。

朱岳中举例,假设估计65岁退休后的平均余命是20年,需要的金额是1,000万元,如果忽视20年后的通膨,很多人就会面临存不够的命运。尤其随着年纪增长,老人家的身体状况会愈来愈差,「有的人要吃很多的保健食品,有的人还有较多的医疗支出、长照等费用,这些价格都非常昂贵。」

根据卫福部统计,近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平均每人每年医疗费用7万6,377元,是29岁以下年轻族群1万1,800元的6.4倍。

台湾人寿通路营业总处处长廖俊祯表示,他曾协助一位生病的亲戚找看护,竟发现三年前他的母亲住院时,看护费用一天是2,100元,现在已涨成2,800到3,000元。他预期,在高龄化社会里,支出的医疗费会一直上涨,尤以现在愈来愈多的新式医疗项目,健保不给付,由此也让很多人担心,没生病的本钱。

他建议,对于正在存退休金的「50+」,甚至是40岁以上族群,在存老本时,一定不要漏算通膨与医疗支出,甚至要采取「料敌从宽,御敌从严」的策略。

中信银行财富管理经营处处长谢宗权也说,若考量十年通膨影响,在原本预期的退休准备中,每个月可能还要再加个2、3万元。

更重要的是,准备退休金要愈早愈好,50岁以后才开始存,准备时间太短,一来无法享受复利效果,更重要的是,准备时间不够长,就无法对抗市场波动,最后还有可能会亏掉。

朱岳中建议,即使在退休前就已存到预期的退休金,退休后也要让这些钱以安全考量为优先,再去创造额外的收入,或者维持轻度工作,让自己保有现金流,如此才能对抗高龄通膨,或者是活得比预期久的长寿风险。(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