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体内掉出巴掌大果冻血块才知罹癌 非侵入检测提早揪恶「膜」

子宫内膜癌前期最大的特征就是不正常出血,但常被妇女认为是经期紊乱或是停经后「回春」了,疏于防范。新型非侵入性抹片检测,从甲基化基因看罹癌风险,可以做为早期筛检选项。(示意图/Shutterstock)

说起资深民歌创作歌手邰肇玫,她的《如果》、《奔放奔放》等多首歌曲,是许多四五年级生的青春记忆。不过7年前她确诊子宫内膜癌,所幸经过手术与化疗,邰肇玫目前情况稳定,持续追踪即可。

邰肇玫曾在受访时表示,自己是在更年期前后出现连续出血,原以为是荷尔蒙失调导致经期混乱,直到从体内掉出巴掌大像果冻般的血块才就医,这才确诊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高危险群:停经前后、肥胖、无生育妇女

子宫内膜癌又称子宫体癌,好发于40-60岁停经前或停经后的女性,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病患年龄层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高危险群包含肥胖、延迟停经、没有生育、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雌激素过高以及具有卵巢颗粒细胞瘤的妇女。但完全没有上述特殊原因的女性,也会有发生子宫内膜癌的机率。

(图/中时新闻网陈友龄制作)

双和医院赖鸿政教授指出,在台湾,防治子宫颈癌的「6分钟护一生」抹片检查口号响亮,加上导致子宫颈癌变的人类乳突病毒(HPV)已有疫苗,因此子宫颈癌的防治已见成效。

与子宫颈癌不同的是,子宫内膜癌是因子宫内膜增生、细胞基因变异造成。大多数患者是因为异常出血才就医。

不过赖鸿政医师强调,停经后的子宫出血,只有约十分之一是内膜癌;而尚未停经的妇女,异常出血的原因更是千奇百怪,癌症只占一小部分。

(图/中时新闻网陈友龄制作)

●侵入性检查让妇女却步 新型检测藉抹片即可知罹癌风险

为了排除是否有癌症,女性朋友必须接受阴道超音波的检查,根据子宫内膜的厚度,来决定是否要进行子宫腔镜或子宫内膜刮除的手术。但超音波内膜厚度的评估是不准确的,因此,大部分的妇女仍必须借由侵入性的检查,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罹患子宫内膜癌,让不少害怕侵入检查的妇女能拖就拖,常常错失确诊的黄金期。

赖鸿政医师指出,临床上不少妇女一听要做侵入性检测就却步,新研发的非侵入行检测方式,只要借由子宫颈抹片的剩余检体,就可以进行甲基化基因的分析,检测子宫颈癌风险。(图/梁惠明摄)

赖鸿政医师指出,新研发的非侵入行检测方式,只要借由子宫颈抹片的剩余检体,就可以进行甲基化基因的分析,先筛检出真正高风险的人,再进行侵入性的检查确定诊断,免除大多数病人接受侵入性检查的痛苦与风险。这项甲基化基因检测,是全球第一个子宫内膜癌辅助诊断的分子检测试剂,今年8月已通过卫福部食药署创新医材审查最高等级的三级认证。

这项独步全球的检测,台湾食药署核准之后,各医疗院所已经陆陆续续引进,有异常子宫出血又对侵入性诊断有顾虑的妇女,可向医师询问。

●辅助降低侵入性检测盲点 子宫内膜癌早期发现预后良好

数据显示,台湾每年新增逾1300名子宫内膜癌患者,约有7成属早期,且5年存活率高达8-9成。不过仍有3成患者一确诊就属晚期,因治疗药物种类较少、术后疗效也不佳,存活率恐低于5成。

(图/中时新闻网陈友龄制作)

赖医师提到,曾有门诊患者超音波照出异常,经由子宫内膜刮除手术检测没有发现癌变,但是治疗却不见效果。后来透过甲基化检测,认定是高风险,再次进行手术,这才发现原来狡猾癌变已像冰山一样往下延伸,只有极少数病灶在内膜表层,难怪刮除术无法找到。

另有一病例也是新型基因检测显示高风险,但内膜切片却无发现异常,经追踪一年后,这才确诊子宫内膜癌。赖鸿政医师强调,即使是侵入性检查,也未必是百分百,因此甲基化基因检测能辅助医师判断,增加早期确诊率。

子宫内膜癌最显著的症状就是异常出血,尤其更年期妇女若是停经又见出血,绝对不要当成「回春」,以为保养得宜,务必就医检查。

赖鸿政医师呼吁,子宫内膜癌若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预后相当良好的癌种,政府应比照筛检子宫颈癌般,将子宫内膜癌也列为女性检查项目,甲基化检测可以作为筛检选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