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出最凶女人病!新型非侵入式检测 趁早铲除子宫内膜癌

揪出最凶女人病!新型非侵入式检测 趁早铲除子宫内膜癌。(示意图/Shutterstock)

「6分钟护一生」的子宫颈抹片筛检口号,早已为台湾女性熟知。这些年来,国内防治子宫颈癌有成,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致病机转与子宫颈癌完全不同的子宫内膜癌,发生率明显窜升,更被称为「最凶女人病」。卫生福利部双和医院院长赖鸿政医师表示,以往要确认是否罹患子宫内膜癌,只能仰赖阴道超音波或侵入式的内膜切片、子宫腔镜检查或子宫内膜搔刮手术等,让许多妇女畏惧检查。所幸基因检测技术渐趋成熟,已有非侵入型检测问世,以子宫颈细胞检体中特定基因的甲基化特征,做为筛检子宫内膜癌的辅助工具检验结果可提供医师评估是否进行下一步侵入性内膜采样的参考。

●子宫内膜癌确诊繁复 但早期发现开刀切除 预后良好

赖鸿政医师表示,子宫内膜癌为女性生殖道的3大恶性肿瘤之一,在台湾发生率已超越子宫颈癌、卵巢癌,成为台湾第一大妇科癌症,主要的治疗方式是开刀切除子宫。

子宫内膜癌9成患者早期主要症状为子宫异常出血,尤其是停经后出血,就是最典型的症状。不过赖医师说,也有患者癌变发生在停经前后,这时候就呈现不规则的阴道出血,患者常会掉以轻心;更糟的情况是,也有少数病患完全没有症状,因此发现得晚,预后当然相对不好。

双和医院副院长赖鸿政医师说,分析子宫内膜癌新确诊个案,其中四成已到晚期,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五年存活率不到五成。如果可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五年存活率便可高达九成。(图/梁惠明摄)

家族病史、50岁以上、肥胖、未生育妇女是高危险群

赖鸿政副院长表示,子宫内膜癌主要好发于50~70岁女性,且多数为停经后妇女。由于后天环境影响为子宫内膜癌的主要致癌原因,随着饮食生活习惯西化,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目前研究认为,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肥胖、长期雌激素暴露、高血压糖尿病有关,而其中2~5%的病人则带有家族遗传基因

哪些人是子宫内膜癌高危险群。(图/东生安蓓基因检测提供)

●新型基因检测 非侵入性一抹二测 揪出早期癌变

子宫内膜癌因缺乏像子宫颈抹片或乳房摄影、超音波等非侵入性的筛检工具,造成早期诊断困难,每年的死亡人数仅次于卵巢癌,高居妇癌第二。

赖医师提到,要确认子宫异常出血的患者是否罹患子宫内膜癌,以往只能仰赖阴道超音波或侵入式的内膜切片、子宫腔镜检查或子宫内膜搔刮手术等。根据医学研究指出,侵入性检查常存在许多风险,包括采样失败、子宫穿孔引起出血与发炎、子宫腔沾黏、子宫内膜受损及腹腔脏器受伤等问题。同时根据统计,50岁以上妇女,每8.4次侵入式的检查,才能确诊1位内膜癌病人,让患者对侵入性检查心生畏惧,往往延误了子宫内膜癌的确诊时机

为了提高患者检测精准度并且降低风险,赖鸿政医师与研究团队分析350个子宫内膜癌,约1亿4千万个甲基化基因序列讯号,筛检出180个基因,证明其中BHLHE22、CDO1、CELF4三个基因,在子宫内膜癌的组织中发生高度甲基化现象。若3个基因中有任2个基因检测结果为高度甲基化化反应,罹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是一般人的236倍。这项研究结果刊登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临床医学研究》,为台湾医学检测科技的重要成就

由此研究根基,研究团队结合生物资讯与基因体学,以传统抹片为基础,搭配特殊甲基化基因生物标记检测的「安蓓基因检测」问世,可作为癌症诊疗的指标

「我曾有一位病人反复出血,在别的医院做了多次侵入采样,也找不出问题,辗转来就医时,依照病情和病史,强烈怀疑可能是癌变,就建议她做基因检测,结果出来果然高度风险,再做一次内膜切片,这才确诊子宫内膜癌。」

赖医师表示,抹片型基因检测结果能协助医师诊断,大幅减少求诊患者非必要性侵入检查的次数,同时也能为高危险群提早把关揪出癌变,定期追踪早期治疗,让常被忽视的最凶女人病无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