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胀、血便恐是肠癌、胃癌?基因检测揪出幕后真凶

腹胀、血便恐是肠癌、胃癌?基因检测揪出幕后真凶。(示意图/Shutterstock)

60岁女性因健检发现胃部有肿瘤,经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因已转移至他处,所以无法手术切除,透过标靶药物治疗及进行栓塞手术后,病况仍没有好转的迹象;后续进行基因检测发现为胃肠道间质瘤且为PDGFRA D842V基因变异导致,经使用突破性基因精准药物治疗后,肿瘤明显缩小,肠胃不适症状也改善了。

●50、60岁中老年人为高风险族群

根据国民健署癌症登记资料统计,台湾每年新增约400例胃肠道间质瘤,大约有2、3成患者出现转移或基因突变,且有2%的人对于传统标靶药物治疗反应率不佳,现在则可透过突破性基因精准药物,且目前已经有健保给付。

林口长庚医院一般外科主任叶俊男表示,胃肠道间质瘤是发生在胃肠道粘膜下的恶性肿瘤,既不是胃癌,也不是肠癌,而是一种肉瘤,大约有6成是长在胃部,3成则长在小肠,其次为大肠、直肠,最常发生在50、60岁中老年族群。其症状多半以出血(如胃出血、解黑便或贫血等)和胃肠道症状(如腹胀、恶心或呕吐等)为主,但因临床症状不典型,故不易被察觉或常被误认为其他疾病而延误诊断及治疗。

●原发型可手术切除,转移型基因检测后精准用药

叶俊男进一步说明,胃肠道间质瘤分为原发型及转移型,若属原发型小肿瘤,可手术切除,通常预后效果好。但若经医师评估肿瘤太大或转移,就不适合手术了,则改成标靶药物治疗,此时建议先进行基因检测,若确认是PDGFRA(D842V基因变异)的患者,便能使用突破性基因精准药物来治疗。

台北荣总医学研究部临床研究科主任颜厥全提醒,胃肠道间质瘤的初期症状包括腹胀、出血等,若出现以上相关症状,应提高警觉及早就医检查,即便尽速确诊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