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广集团的无能与失格
(图/本报系资料照)
20多年前,我担任立法委员期间,负责主导协商《公共电视法》,几经周折,终于在国民党与民进党的同意下,建立了重要的「协商式民主」(consociational democracy)机制,亦即其中第13条之规定:
「公视基金会设董事会,由董事17人至21人组织之,依下列程序产生之:一、由立法院推举11名至15名社会公正人士组成公共电视董、监事审查委员会。二、由行政院提名董、监事候选人,提交审查委员会以四分之三以上之多数同意后,送请行政院院长聘任之。选任董事时应顾及性别及族群之代表性,并考量教育、艺文、学术、传播及其他专业代表之均衡。董事中属同一政党之人数不得逾董事总额四分之一;董事于任期中不得参与政党活动。」
20多年后的今天,民进党连战连胜,五院独揽,大权尽握,已成为霸权式政党;却还想投机取巧、便宜行事,回避公民社会和公正人士的有效监督,竟然要修法将上述四分之三门槛向下修正,以利主管机关运用裙带关系,掌控朋党人脉,将公广集团降格,变成政府宣传机器。这真是罔顾宪政法治,拒绝分权制衡,而且公然违背公共电视揭橥的「公共」精神,实系公民社会之耻,民主进步之耻!
最近华视严重出包,而且颟顸无能,应对失据;甚至连总统究竟是谁都搞不清楚,连写个道歉信都还会出错。这些离谱的行径反映出用人唯亲、能力不足,以及政治正确、朋党挂帅,才是问题关键所在。如果今后继续任由行政院和文化部主导公广集团的人事运作,恐怕情况还会进一步恶化。
究竟何以致此?因为老成凋零,人才不足,而速成班又后继乏力,导致青黄不接!民进党政府多年来的派系政治已将私人裙带关系和朋党网络用满用尽,滥竽可以充数,其结果就是僧少粥多,外行当道,终于一败涂地!现在连基本的场面都撑不住了,最后,恐怕就只剩下「国王的新衣」。
怎么办?只有回归专业,任用非党派和超党派的专才,建立起专业治理队伍,才能恢复士气,重建信心,重起炉灶。简言之,也就是必须放弃朋党(cronyism)和亲私(nepotism)的双重考量,礼贤下士,选贤与能!
在过去国民党执政时代,曾经有一些能人志士,想要积极地扛起建立公视品牌的重责大任。但在近年来不断绿化、党派化的阴影下,公视却已变成政治挂帅的牺牲品,不但偏颇不公,而且不可亲,也不好看。对于台湾老百姓而言,在媒体资讯多元化的今天,公视和公广集团早已变成可有可无。如果民进党政府依然坚持要降低同意的门槛,据为己有,那就将敲响公视的丧钟,连带地,也会将公广集团一起送进加护病房。(作者为中国文化大学教授、第三届立法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