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借鸡生子与杀鸡取卵的伊索寓言
真实市场中,新光海航人寿的合资似乎正重复上演着如此戏码。2009年成立的新光海航人寿,6年中有3年时间需面对增资议题,终因资本适足率降至-179.71%,净值达人民币-1.32亿元,2015年遭大陆保监会暂停开展新业务。而早自2013年第4季公司实际资本已降至0.45亿元,资本适足率为113.29%,未达150%标准,已暂停增设分支机构,股东新光人寿2.5亿元增资款虽已到位,但海航集团却迟迟未增资。
新光海航人寿偿付能力告急,但海航有意出清持股,市场的解读是合资双方股东经营理念分歧。合资初期,公司采行银保通路发展理财型业务,规模虽成长快速但费用剧增,需要股东持续增资,但至2015年起,公司保费收入大幅下滑,寿险市场排名倒数第二,经历连续六年的亏损。虽然合资保险公司仅两大股东,但面临股东经营理念分歧,新光海航势必走向合资分家的宿命。
公开资讯显示,新光海航人寿成立时注册资本金为人民币5亿元,由新光人寿与海航集团出资2.5亿元,各占50%股份。经营据点包括北京、海南、陕西和江苏。而海航集团除新光海航人寿外,旗下拥有民安与华安财产保险公司,民安产险处于盈亏边缘,新光海航则持续亏损,成为首要调整的目标。
新光海航已成立4家分支机构,新光人寿对新股东的期待是能够长期合作。但中方股东追求市场规模,对人寿保险经营存在认知上差异,要求当年投资可当年呈现绩效。因此,2014年开业的渤海人寿被市场解读为海航集团另行自建的寿险公司。
事实上,不止新光海航的合资面临股权问题,包括已完成股权变更的中荷人寿、海康人寿,及股权转让尚未完成的中德安联与中法人寿等。新光海航所面临处境与中法人寿相似,中国邮政集团除合资的中法人寿外,另起炉灶成立中邮人寿,中法人寿成为中国邮政集团的弃子。
就入主保险业的动机而言,大陆境内资金多着眼于低成本的融资优势,而外资专业保险机构则期待深耕大陆市场。合资保险公司走向拆伙的下场,呈现外资与大陆企业磨合过程并不顺利。如果新光海航的财报净值没有起色,大陆主管机关可采取的监管措施包括:责令其转让业务或责令办理分出业务、责令拍卖资产或者限制固定资产购置、限制资金运用管道、调整负责人及管理人员,甚至接管。
海航集团拟出售新光海航人寿股权,对旗下保险业务重新进行布局。2014年末,渤海人寿成立,虽然股东并未直接出现海航,但海航集团子公司渤海租赁以人民币11.6亿元增资成为渤海人寿最大股东。该公司开业后,首家总部进驻天津自贸区,并定位创新型互联网保险,于大陆74家寿险公司排名第55位,其中互联网管道保费占比超过50%,积极透过自贸区政策优惠,争取健康险免税及养老保险递延税赋。
面对合资双方文化的认知差异与跨境拓展市场规模的企图心之间,相信市场也将逐步感受到『借鸡生蛋』或『杀鸡取卵』模式的伊索寓言,而经历过血淋淋的震撼教育后,再次,深刻体验到『企业掌舵者的决策思维』,将成为跨境市场经营的成败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