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会改革沦宪政争议 游盈隆揭4问题:蓝白非师出无名、绿不甩制衡
▲民意基金会董事长游盈隆。(图/记者李毓康摄)
记者郭运兴/台北报导
立法院「国会改革法」演变成宪政争议,朝野持续攻防,甚至声请释宪,而宪法法庭目前裁定暂时处分,关键的本案诉讼,最迟于10月底前做出裁判。对此,民意基金会董事长游盈隆今(30日)分析出4大问题,第一「权力分立与制衡,缺一不可」、第二「高举改革大旗行政党恶斗之实」、第三「在野势力矫枉过正,但并非师出无名」、第四「民进党反应过度,寸步不让」。他认为,释宪结果必将对政治产生强烈冲击和影响。
游盈隆于脸书表示,一位知名学界朋友来电,听到他谈当前「国会改革纷争」,特别是「权力分立与制衡」的概念,觉得应该多讲一点。所以,他就从善如流,多说几句。
首先,游盈隆指出,总统制民主的核心宪政理念是「权力分立与制衡」,目的是避免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同时掌握在同双手里,形成专制独裁的暴政,戕害人民自由。「权力分立与制衡,是一体两面,缺一不可」,有权力分立,没有制衡,就像一栋房子失去主梁,不可能屹立不摇。当然,如果没有权力分立,制衡也失去其意义。
游盈隆说,台湾现行宪政体制接近法国第五共和的「半总统制」或「双首长制」,核心宪政理念是「权力分立与制衡」,而非「权力融合」,自然也就没有所谓「国会优位」问题。
第二,游盈隆认为,过去两个多月,台湾出现难得一见的重大宪政争议。蓝白在野势力联手将「国会改革法案」强渡关山,最后不但完成立法,也推翻赖总统强力支持的行政院覆议案,现在已进入司法院释宪阶段。这项重大宪政争议的本质是党争多于理念之争,讲白点就是「高举国会改革的大旗行政党恶斗之实」。
然而,游盈隆说,在野势力矫枉过正,但并非全然师出无名;执政的民进党则是反应过度,不惜「以今日之我向昨日之我挑战」,昨非今是,就是不让在野党越雷池一步。这样讲,并不是各打五十大板,绝非廉价的折衷主义,而是有所本的。
第三,游盈隆指出,「在野势力矫枉过正,但并非全然师出无名」,试举两个例子。一,立法院于每年集会时,得听取总统国情报告,这是宪法增修条文的明文规定,本无争议;但要求总统现场即问即答,就背离现行宪政体制的基本理念,当然不宜。二,关于立院人事同意权行使,新法主张「以记名投票表决,审查期间不得少于一个月,且应举行公听会,被提名人若违反规定得处以罚锾等等」,强化国会人事同意权,并无明显不合理之处,应可接受才对。
第四,游盈隆指出,「民进党反应过度,寸步不让」,全面否定在野势力的修法主张,其中最为人诟病的就是,有意无意像「只要权力分立,不要相互制衡」。的确,犯了两大禁忌,一个是违反「权力分立与制衡」的基本原理,权力分立与制衡本是一体的,不能弱化制衡,或不要制衡,有如前述;另一个是民进党忘了「制衡是党的核心价值」,从党外到执政,民进党一路高举「民主要制衡」的大旗,赢得多少人民的掌声与支持。如今第三次执政,却开始淡忘,或刻意不理「权力相互制衡」的理念,这怎么讲都讲不过去。
最后,游盈隆强调,扰攘多时的「立院职权新法争议」已进入释宪最后阶段,社会大众对释宪结果是违宪或合宪,看来并没那么在意。但对广大政界与知识界而言,宪法法庭大法官最终的审议表现仍然动见观瞻,释宪结果也必将对现实政治产生强烈的冲击和影响,有关当局千万轻忽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