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体内塑化剂浓度「高欧美2至7倍」!北医调查:与食品包装有关

▲台北医学大学研究发现,国人体内塑化剂浓度含量高于许多先进国家2至7倍。(示意图/ETtoday资料照)

记者张乃文/台北报导

台湾先前食安事件连环爆,引起国人对食品安全的关注。除了食物原料外,在食材各层面、处置过程都可能有环境荷尔蒙的危机。台北医学大学调查发现,国人体内塑化剂浓度含量高于许多先进国家2至7倍,但各国暴露种类不同,台湾以食品包装为主,提醒民众,生活中有许多行为可能会暴露在环境荷尔蒙中。

台北医学大学营养学院食品安全学系与食品安全检验暨机能发展中心在「世界食品安全日(6/7)」前夕举办食品安全记者会,盼唤起民众关注生活周遭的潜在食安危害。北医营养学院食品安全学系副教授廖凯威指出,北医食安系与国家卫生研究院发表一项研究,搜集2013年至2016年间,全台搜集2千位民众尿液中的磷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暴露浓度。

廖凯威表示,后续也和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先进国家比较,发现台湾在2011年的塑化剂事件后,过了2年,台湾国人暴露塑化剂程度仍高于美加德。他指出,在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DEHP)部分,代谢浓度仍高于先进国家约2至7倍。

▲研究显示,国人塑化剂的暴露来源与塑胶使用较有相关。(图/记者张乃文摄)

廖凯威提到,研究发现,在18岁以下孩童暴露情况高于成人,而当时台湾爆发的塑化剂事件是与食品有关,但过了2年,调查仍发现国人体内有较高浓度的塑化剂,怀疑除了吃的、使用习惯是否也会产生影响。

廖凯威指出,根据财团法人塑胶工业技术发展中心发现,在国人体内,塑化剂DEHP和DBP因较其他国家来得高,共同点是「食品包装」,推测可能暴露来源为「食品包装」。他说,后续有其他研究针对妇女调查,有使用塑胶保鲜盒或保鲜膜者,体内暴露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高于未使用者。

廖凯威总结,国人塑化剂的暴露来源与塑胶使用较有相关。他建议,塑胶不是不能用,而是应正确使用,留意盛装食物的温度、容器的完整度,以免暴露环境荷尔蒙。

北医食品安全检验暨机能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萧伊伦说,环境中的内分泌干扰物质包括重金属、农药或塑化剂等,而日常生活中,常会接触到的塑胶,部分物质就具有内分泌干扰特性。

萧伊伦举例,有几项民众不经意会做,但实际上是NG行为、可能会暴露内分泌物质,像是使用到磨损不沾锅、加热食覆盖保鲜膜、用美耐皿盛装热食、一次性塑胶餐具、淋膜纸餐盒及塑胶袋盛装热食。

北医营养学院院长谢荣鸿指出,WHO统计,全球每年有10分之1的人口因为食品污染物质而罹病、超过200种的疾病是因为食物污染引起;而40%的食源性疾病是发生在5岁以下孩童,显见食安问题的重要性,过去我们常想到的是感染性微生物或毒物、农药残留,事实上内分泌干扰物质的危害也隐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