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丑陋的中国人》照见丑陋的台湾人(林保淳)
《丑陋的中国人》书封(有压字)(远流出版社提供)
柏杨先生遗孀张香华女士决定将《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于2024年合约期满后,永远停止发行。
听闻此一讯息,心里是五味杂陈。《丑陋的中国人》仿效日本作家高桥敷《丑陋的日本人》而作,针对中国人、民族、文化的劣根性,毫不隐讳地一一揭露,的确使许多陶醉、迷失在中国历史、文化有多悠久、多昌明的中国人,有当头棒喝、醍醐灌顶的功效,当然,也因其过于贬低传统中国文化,也引发不少批评。
「酱缸文化」是柏杨先生抨击最力的传统文化缺失,其引经据典,尽管偶有失之偏激处,却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在「酱缸」中酝酿、发酵,乃至最后发酸、发臭的传统中国文化的弊端,其力道足以媲美于鲁迅所说的「阿Q精神」,而笔端的无情、辛辣,似犹有过之。
其实我是不太赞同柏杨先生的若干观点的,但「酱缸文化」的确是从远古的几千年延续至今,仍然未有若何改变的,所以尽管我也会从另一个角度,认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却也不能不承认,柏杨先生是直击要害,令人口服而心服的。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有优长、有拙劣的,但看是从怎样的角度加以观察、评析;但是,却也绝非囫囵模糊、一知半解,就能窥出其窾窍的。柏杨先生学博识广,深通经史,故此才能入而复出,抉发其奥。《西游补》的作者董说在序中说,「四万八千年,皆是情根团结。悟通大道,必先空破情根;空破情根,必先走入情内;走入情内,见得世界情根之虚,然后走出情外,认得道根之实」,中国文化传衍千年,也必得先深入了解,才能知其优劣之处。在此,柏杨先生就不是一些道听途说,或是游谈无根的人所能比拟的。
柏杨先生有医者之仁心,深知中国人病根所在,如不先直指病因,瞑眩其药,则中国传统文化终将溷于酱缸之中,永远无法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其实正是其深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钟爱与关注。有此关爱,才会有此信心,也才能真正导向文化正面的发展。
柏杨先生虽有心以此针砭世俗,但果真有效地改变了世俗没有?其实我相信柏杨先生也是心知肚明,距离其最终目标还是非常遥远的。然则,柏杨先生何故会在理想未曾臻达之时,就遽然改变主意,欲封印《丑陋的中国人》一书呢?
张香华女士自认为是秉承柏杨先生遗志,恐怕也未必真明白其苦衷。
1985年,《丑陋的中国人》由林白出版社首印,迄柏杨先生故世的2008年,中间相距23年;而这23年,却正是原来坚守中国传统文化正统的台湾,在台湾意识形态的操控下,逐渐从信守传统,到诋毁传统,最终蔑弃传统的关键时期。
在这段期间,谈论及中国文化,不是被嗤之以鼻,即是群起交攻。中国文化,与台湾文化断然区别为二,其优其劣,如越人之视秦人肥瘠,又关乎台人何事?关爱中国文化的柏杨先生,自不免有悔其少作之心,深恐《丑陋的中国人》一书,沦为排抵中国文化,乃至民族的口实。封印出版,其实正足以表明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
柏杨先生自1949年来台,88载的年岁,有将近一甲子的岁月,是在台湾渡过的,不仅算是根于斯土、长于斯土,其一生的风波起伏,也与台湾的政治、社会环境紧密相系,其所着批判性极强、讽刺力入骨的诸多杂文,活生生刻镂出这段期间的台湾众生相,是书虽名为《丑陋的中国人》,其实更精确来说,正是指他眼中、笔下所摹绘的台湾人。
在柏杨先生的观点中,台湾人肯定是属于中国人的一环的,批判中国人丑陋,台湾人又如何能够自外于此一丑陋?而即以今日的眼光视之,依旧是丑陋无比,也依旧是酱缸溷搅。
年当晚景的柏杨先生,其实已不复年青时的锐气,大抵是对这处他后半生相依为命的台湾,失落又失望了,而将其一番重视中国文化的心念,转向于目前正图极力恢复、振兴的中国大陆,故其一生部分手稿,乃至骨灰,亦落叶而归根,回到了他的原乡。
其实,原乡又何异于新乡?柏杨先生应该还是很清楚的。无论走到哪里,中国人还是中国人,丑陋之处,依旧还是没有美奂到何种程度。这世界,其实还是需要有《丑陋的中国人》当成镜子的。
不鉴照自己,如何修饰形容?《丑陋的中国人》正是要你自己鉴照自己,才可能有未来的无限美好。
因此,我对张香华女士的决定封印《丑陋的中国人》是遗憾且惋惜的。书中自有日月在,又何惧乌云漫长空?(作者为退休大学教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