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战时应如何选择避难所?(黄征辉)
战时,难民营会提供基本饮水、食物,以及医疗服务,是安全的避难场所选项之一。图为收容乌克兰难民的波兰难民营。(图/美联社)
面对战争,民众所应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必然是尽可能远离战场。实在没有能力离开,也要预想在战争爆发以前,暂时移居到哪里生活比较安全?或战争爆发以后,紧急前往哪里避难?而这三种状况选择前往的地点,都是本文所称的「避难所」。
对于一般民众,避难所选择的可能如下:
一,出国:台湾纵深太短,战时枪炮无眼,再加上「你来我往」的攻守,几乎没有一个百分之百安全的地点。另外,可预见战时社会动乱、治安败坏,因而出国是毫无疑问的第一选择。
可是,别说是战争爆发以后,甚至两岸关系紧绷到「可预见战争将至」,政府就很可能管制出国。届时就算政府不管制,机票会涨到什么程度?一般民众买得起、买得到吗?
越早出国越有保障,但这牵涉到「多早」?若出国的时间太长,有足够的经济支援吗?且除非退休在家,赖以维生的工作容许你离职那么久吗?
二,前往外岛:两岸战争台湾必然是主战场,外岛除了澎湖拥有中共第一击必须摧毁的军用机场与飞弹基地,其他像是绿岛、兰屿、琉球,或甚至紧邻大陆的金门、马祖、亮岛、乌坵等,纵然这中间某些岛屿也有军队驻防,但由于人数太少,无法左右战争胜败,不会是中共攻击的目标,所以会比台湾本岛安全。
前往外岛需要考量的因素与出国类似,主要在经济与工作。不过,由于外岛距离近,政府也不应管制出入,所以不管局势多么紧张,都可以搭乘交通船,或自己花钱租船,载着家人前往避难。
倘若选择外岛做避难所,最好呼朋引伴共同前往。战时即使不在战区,由于政府忙于应付战争,民间治安令人忧心。若你只有一家人,三、五口,不幸遇到歹徒或社会边缘分子,危急之时谁来保护你与家人的安危?
三,野外露营:这可能是喜爱露营的民众,开车自行前往的首选;前提是家人偶尔会前往野外露营,已拥有全套的露营设备。然而同样要注意呼朋引伴的「群聚」,理由是「群体越大,筹码越多,安全性越高」。
四,自宅:第一击最可能发生的时间在半夜──月黑风高,大部分民众躺在床上沉睡,人们精神意志最脆弱的时候。也因此,假如你住家是坚固的水泥建筑,应优先选择自宅做为避难所,而建筑物「层层叠叠」越厚、越高、越硬,越能提供保护。
选择自宅做避难所有许多优点。首先,家人不必移动到其他地点,只需关紧门窗尽量往内层移动。试想战时人心动荡,逃难的人多半慌不择路,大家争先恐后的结果,交通事故定然大增。倘若第一击发生在半夜,视界不明,后果更不堪设想。其次,自宅几乎所有物品一应俱全,所以是所有选项中最经济的一种。又因为是自宅,住起来最顺手、舒适。再假如家中有行动不便的老人,或仍在襁褓的幼儿,可能根本没有选择,即使生活在「可能受攻击」的危险区附近,也只能待在自宅。
五,亲友家:如果自宅不符合「坚固」的条件,亲友住处却能满足,战时可考量暂时迁至亲友住处。反之,假如你有能力,而亲友需要帮助,请不要吝于伸出援手。别忘了「群聚」会增加安全。说不定出于「帮人」的初衷,最终却是他救了你一命。
六,难民营:随着战争威胁越来越高,政府不管是主动或被迫,必然会设法在各城市与乡镇设置难民营。假如住处附近有公设难民营,只要路途不远,沿途没有安全顾虑,建议优先前往难民营。
难民营是民众的群聚,群聚可以增加安全性。其次,难民营会提供基本饮水、食物,以及医疗服务。第三,除非难民营藏了作战部队,中共没有理由,也不会浪费弹药攻击。不过,难民营卫浴有限、男女老少杂处,想必是所有避难所选择中「最不舒适」的一种。
最后要注意,战时只要「移动」到其他地点,就要考量距离与交通,那绝不等同于承平之时。事先思考可能的变化,并预谋应变之道。至于交通工具,若距离不远,摩托车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作者为海军前舰长)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