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倦怠感」说再见 你可以这样做!

上班族对工作倦怠时有所闻,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工作倦怠」仍然属于「职业现象」。和「倦怠感」说再见,你可以试着这样做!(示意图/Pixabay)

每天醒来时,都不想上班吗?TikTok继#bedrotting(躺床耍废)新兴词出现后,又出现#lazygirljob (懒女孩工作模式)。《The Wall Street Journal》曾针对#lazygirljob 说明其意涵,「工作与生活平衡得很好,以至于觉得自己在偷懒。」这跟普遍的倦怠感有所不同,对现代人来说更像空中楼阁理论。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工作倦怠」仍然属于「职业现象」,工作倦怠的定义为「长期处于工作压力,却无法处理完善的一种症候群 」。

基本上,「工作倦怠」有3个特征,分别为觉得能量耗尽及精疲力竭、对工作有消极或愤世嫉俗之感、工作能力下降。《The New York Times》建议,应找到工作除外,造成职业倦怠的原因,包含财务问题、人际关系及照顾负担;并且察觉倦怠的迹象,像是吃得比平时多或少等饮食习惯改变、头痛和胃痛、每天下班后都在睡觉。

若你有以上提及的行为表现,建议可以这样试试看:

1. 散步:可以刺激大脑神经细胞、放松感官,找回平静。研究指出,散步可以缓解情绪,消除负面思想,找回活力。

2. 积极的自我对话:「就像吃的食物影响身体健康,自我对话会对心灵造成正负面的影响。不要让任何垃圾思想重复出现在你脑海中。」出自《Mad》作者Maddy Malhotra。积极的自我谈话需要大量有效的练习,必须先杜绝自我批判,挑出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并给予肯定。

3. 从事有趣的放松活动:喜欢艺术就从事绘画,将情感和创意挥洒在画布上;喜欢运动可以选择静态的瑜珈或是动感的舞蹈。名人贝克汉便是透过组积木缓解焦虑;知名歌手蔡依林最新兴趣则是编织,作为准备演唱会以外的纾压管道。

4. 管理时间和优先顺序:做太多「重要且紧急」的事,很容易变成「瞎忙」,所以要学习配速,避免单日过劳,造成隔日低效能。

《HuffPost》指出,下班到睡觉之间的时间短暂,但可以养成一种习惯,善用时间进而达到最大限度。举例来说,下班后可以换掉工作服,提醒自己已经完成工作,晚上可以好好放松一下;建议下班后减轻压力水平,不用继续疲于奔波,就连长时间追剧上网也会过度释放多巴胺,一时快乐却让压力滚雪球般扩大。

研究发现,那些为爱好和娱乐腾出时间的外科医生,即使每天只有15到20分钟,相较没有时间从事热爱事物的外科医生更不容易感到倦怠。因此,不妨在上班时间泡一杯舒缓身心的洋甘菊茶;下班后泡澡、点香氛蜡烛,透过仪式感来安定身心。

挥别「倦怠感」、找回对工作的信心,需要渐进式的有效练习。你可以找亲近的友人聊聊,分享自己的改变近况,或是达成每个阶段性目标,就给自己来点奖励,都是「积极的自我对话」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