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成见,别急着责怪和批评 身为亲友你可以这样帮助受暴者

面对家暴事件,有些时候我们虽然非事件的关系人,但却是他们身边最亲密的家人、朋友,当在听闻相关消息时,时常不是我们冷漠不愿意伸出援手,而是我们也没有相关经验,或是不确定该怎么给帮助会比较恰当,最后甚至自己也成了热锅上的蚂蚁,跟着紧张、焦虑了起来。

因此这篇文章将从临床心理师、精神科医师角度教导大家该如何提供建议,协助身旁亲友客观理性的角度去面对和处理,成为最有利的支持系统,帮助他们从家暴的危机中脱困,迈向下一个新的人生

面对暴者:放下成见,别急着责怪和批评

虽说动用暴力是一件不对的行为,但往往我们只看到表层的片段结果,而忽略了事件本身的原因,有可能是施暴者突然受到重大挫折、长时间积累的压力情绪无处宣泄,或是过往经验导致他们惯性寻求暴力解决事端

第一步:倾听、理解他们的立场

很多时候在面对施暴者,大家容易率先加入自己的主观想法,去评断事情的对错,但身为施暴者的亲友,我们反而更应该先将成见放下,站在他们的立场倾听。因为多数的施暴者,都认为自己经常不被理解,或是不习惯放下身段与人共享情绪,这时候身旁人的主动关怀,对他们来说就像是找到一个宣泄的管道。

第二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情绪

「其实大部分时候,施暴者在最初都没有想要打人的意思,而是想要沟通,却不知道该怎么沟通。」万芳医院精神科专任主治医师吴佳庆指出。或许事件发生的当下,我们无法及时在场给予协助,但在事过境迁后,帮助施暴者厘清自己的情绪是很重要的。

洪培芸心理师也分享,透过「当时的状态怎么了?」、「是什么造成情绪敏感、易怒?」这两个问题能够帮助施暴者反思与自我觉察。不论是因为个性特质,还是原生家庭影响,都必须找出问题的根本后,才能对症下药。

第三步:协助建立情绪泄洪匝门

如果施暴者对于情绪的控管能力还在学习,那么身为亲友的我们就必须协助他「建立倒数 time up」开关。这个停损点的用意在于,当冲突发生,倘若施暴者发觉自己好像「快要怎么样」的时候,根据自己的情绪反应,即刻就应该赶快中断离开,暂停情绪继续爆发。

吴佳庆医师表示,任何人在情绪当头时都很难冷静下来,这时候替施暴者建立离场机制反而是重要的!就算再怎么生气的人,在经过离开、相隔一段时间后,一定也会逐渐平复。

第四步:转介专业资源

若是以上三步都很难做到,或是经过详细了解后发现也许施暴者本身可能需要专业资源的协助时,这时候适当的转介就是必要的,但要说服他们求医又是一件难事。对此台安医院心身医学科暨精神科主治医师许正典建议,在劝说施暴者就诊时有一个很大的原则是「不要让他感觉到被针对!」

一开始可以请他先诊疗生理上的疾病,比如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会影响生活的小困扰,进而透过医师专业问诊的「声东击西」,治疗心理层面的疾病。曾经就有例子是先生陪同太太来看诊,最后由医生诱导询问先生「最近过得好不好?」、「身体有没有不舒服的地方」,借此让长年不愿意就医的先生也走上专业资源协助。

面对受暴者:一句有我在,胜过盲目出主意

相较于施暴者需要主动关心和建议,虽然受暴者同样需要主动的关怀,但却不要着急地想帮助他们。洪培芸心理师解释,对于受暴者来说,这时候他们的心灵一定是比较脆弱且敏感的,有时外界盲目地提供意见,容易会因为方式、内容、语气或态度没拿捏好,而对他们造成二次的伤害,认为这是一种批评、指责和评价。

毕竟在这段路上一定会有很多人给他们建议,有些时候这些不同亲友的想法会互相产生连结,反而会造成受害者心理的不好受。且更多的时候,这种帮助会让受暴者感到非常有压力,认为「有人好心协助,自己还不遵照、不领情是不是不知好歹?」

第一步:打开陪伴承诺的门

因此在面对受暴者时,有些时候什么都不必多说,只要明确地向受暴者传达「无论如何,我都在」的陪伴讯息,率先地将信任扇门打开,让对方知道有个人在这里向他伸出援手,至于什么时候愿意说、「什么时候要进来」就等到他准备好的那天。

洪培芸心理师分享:「这么做,会让对方觉得自己是有选择权的,少了被侵入的感受,自然也就不会这么地紧张!」

另外,许正典医师补充,对于受暴者来说,营造一个「可信任的环境」也是相当重要的,作为一个守护者,我们必须要承诺不会泄露受暴者吐露的心声,让他觉得这个人或环境可以被信任,才有可能将事情的全貌说出。

第二步:教导如何确保自身的安全

当得知受暴者情况时,无论后续的处置决定如何,最先要做的事都是确保当事人的安全,「是否还处于受暴环境?」、「当再度受暴时,有没有安全的逃脱方式?」如果暂时无法逃离危险的环境,那至少身旁的朋友可以协助拟定安全计划。

比如说,当看到惯性施暴者满身酒气讲话越来越快、双手握拳怒视,或是突然之间不讲话的时候,可能就代表着暴力即将发生的前兆,这时候尽快选择离开是最好的处理方式。许正典医师打趣地说:「通常这种时候,不是 Fight 就是要赶快 Fly!」当下千万不要硬碰硬,等到施暴者冷静、或是酒醒时,再来进行好好沟通。

另外如果受暴者是小孩的话,台湾世界展望会社工督导邱慧雯也建议,平时就要先教导孩子学自我保护的方式,如在暴力发生时,可以先远离危险、逃到明显的公共区域找大人求助,或拨打 113 和 110 电话寻求协助,事先知悉方法,在紧急危难时才能适时的躲避、逃离和自救。

第三步:协助整理对于「关系」的想法

当确认受暴者安全无虑时,其次再开始研议后续对于「这段关系」该如何处理,吴佳庆医师强调,不论是决定修补或是告别,最重要的事是怎么帮助眼前这个人活下去,因为对于受暴者来说,有些时候不是单纯的「叫他离开」就能解决。

且有些时候,受暴者碍于恐惧心理,对于身旁亲友可能只会选择性揭露,这时候倘若我们单照暴力行为做出建议,很有可能下错判断,因此及早从关系端着手,帮助他们厘清想法才是比较理性、客观的协助方式。

第四步:转介专业资源

最后其实不论受暴程度轻微还是严重,对于受暴者本身来说身心灵一定都受到相当程度的影响。若发现身边的亲友可能有失眠、情绪不稳、食欲不振、反复做噩梦,甚至是时常焦虑等,可能患有创伤后压力症候群情形发生时,就要尽可能地协助他转介专业资源,透过药物先减缓生理上的不适,再慢慢疗愈内心的创伤。

当然,所谓的专业资源并不是一定要就医精神科、身心科的,有些时候寻求心理师、咨商师的聆听、倾诉也是一种方式。

洪培芸心理师强调,不必把心理咨商想得太可怕,就当作是找个对象聊聊天就好,因为心理治疗的重点不是在诊断也不是告诉当事人怎么做,而是经由温暖坚定的陪伴,帮助他们找回力量,重新长出不被束缚、能够飞翔的翅膀。

综合上述专家所给的建议,可以发现纵使我们不是事件当事人,但是却可能成为重要的支持系统,倘若我们都能拨出一点时间,多领略相关的资讯、多关心身旁的人,或许就能够成为亲友能够攀附、依靠的浮木

最后洪培芸心理师也提醒大家,随着时代进步、生活方式改变,很多的传统的观念和想法其实都已经不适用了,我们不能再用「忍耐是美德」、「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套标准来当作衡量的准则。唯有扬弃过去的旧思维、寻找新的可能,未来才会有不一样的变化与希望。

(图/Unsplash)

延伸阅读:

【家暴迷云】113 专线其实有帮助!恐惧来袭时,他们一定能帮你:2 张图看懂家防中心的服务资源

重生让我学到的一课:没有人生来就什么都会,也不是每个女人生来都会当妈妈!

※本文由女子学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https://share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