蚵篮、漂流木变身「发亮珊瑚」 香山「海味十足」装置艺术

竹市赏蟹步道周边近来出现一座白色贝壳伫立路边。(图/新竹政府提供)

新竹振道记者蔡文绮/新竹报导

竹市赏蟹步道周边近来出现一座白色大贝壳伫立路边,夜晚还化身「发亮珊瑚」引民众热议,原来是新竹市政府透过农村再生总合计划,找来曾参与3次台湾灯会艺术林纯团队,进驻美山社区与在地居民激荡,将在地渔民盛装蚵仔的「古锥篮」,堆叠成偌大的「共生螺旋装置艺术,艺术家更就地取材将海边漂流木与彩色编织结合,打造名为「生生不息」的艺术品,呈现螃蟹大海搏斗画面作品「海味十足」充满生命力,成台61线西快速道路上最奇幻一景

香山湿地是北台湾最大的湿地,面积广达1768公顷,美山社区是湿地旁一处传统渔村,是台湾牡蛎养殖的北限,一百年前就有插篊养蚵历史,所产的蚵(即牡蛎)也曾享誉全台,随香山的蚵农户逐渐变少、渔业没落,新竹市府积极复育香山湿地生态同时,也透过水保局农村再生计划邀请艺术家进驻美山社区,与居民协力,用海味十足的「讨海艺术」活化传统渔村,盼将人潮带进香山活络渔村。

「装置艺术就在曾是海的地方」,策展林怡君表示,渔村70、80岁的居民分享,居民从前得务农又下海,还在沿岸种植防风林海争地,才换来更多土地耕种,是早年全村为生计打拼的光荣印记,团队因此与居民考究当初「与海争地」的交界,将装置艺术摆在该处,纪录下香山蚵村居民的生命韧性

总策展人向家弘表示,透过不断与居民谈蚵村过去生活,才引发艺术家创意,合力打造了两件作品,这不只是打卡亮点,更呈现香山「讨海」的生命故事,被民众称做「大贝壳」的作品名为「共生螺旋」,以96个「古锥篮」堆叠,打造成香山盛产的「肉螺」,借此让外地旅客了解香山除了产蚵仔,还盛产肉螺,「古锥篮」代表居民与海的共生关系,向家弘说,他们更用编织将共生关系暗喻DNA双螺

「生生不息」是以漂流木及布绳钩织成海怪触角,向家弘说,发想来自赏蟹步道,香山湿地最常见各式螃蟹,艺术家黄文渊郑阳晟发挥想像,打造大海怪与螃蟹大战画面,加上艺术家杨海茜用编织呈现大海怪生动触角,还细腻塑造出触角上大小不一吸盘,瞬间让纯朴小渔村变身海怪争霸的奇幻场景。

林纯用团队更带着在地居民制作染布、绘画艺术创作装饰渔村,90多岁林阿嬷表示,艺术家进驻后,渔村变得「好热闹」,艺术家更听他们讲述许多故事,让她很感动。70多岁阿公说,他以前眼睛一睁开就是讨生活,从没尝试绘画,在年轻人鼓励下才画第一笔,「很开心」。

林怡君说,他们也将在渔村内呈现出居民各式创作,希望旅客走进渔村,以尊重态度欣赏「新竹最疗愈人心的地方」,渔民们都在外剥蚵,有机会也可与热情居民聊天。

产发处表示,香山湿地是北台湾最大的湿地,北中南各有头前溪、客雅溪盐港冲刷堆积,造就台湾西北海岸最大的泥质潮间带,潮间带最宽2公里,溪口冲刷带来丰富的有机物质,让出海口底栖物种丰富,早期成为北台湾最大的蚵场,现在的蚵田更有生态上的贡献,能提供生物躲藏停憩的空间,是野生动物机生物多样性因宝库

产发处说,另外,12月5日将有「Shake Baby蟹蚵贝比」艺术日,届时将由废物再生的艺术家「不废跨村实验室」带领市民,以蚵壳及旧衣布绳设计自己的捕梦网,并一起编织超大捕梦网,欢迎大小朋友一起艺术共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