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牆綠瓦的史博館曾經很「日本」? 改建關鍵是測繪紫禁城的他

红墙绿瓦的史博馆拥有明清中国宫殿的外型。但它原始的建筑其实非常「日本」,经历多次改建才成为今日的样貌。。记者苏健忠/摄影

红墙绿瓦、矗立于荷花池畔的史博馆,拥有中国宫殿般的外型。但它原始的建筑其实非常「日本」,经历多次改建才成为今日的样貌。即将对公众开放的史博馆五楼特展「雕筑史迹—探索史博建筑之美」,说明史博馆从日式变身中式宫殿的过程。

1916年,台湾举办首次大型会展「台湾劝业共进会」,隔年做为贵宾接待所的「迎宾馆」落成,是史博馆主体建筑的前身。「迎宾馆」为日式两层楼木造建物,建材全采阿里山桧木,屋顶铺石棉瓦。形式为「入母屋造」、上有三角形「千鸟破风」,入口的车寄则采「唐破风」,是非常典型的日本宫殿风格。

1955年,政府沿用此建筑创立了「国立历史文物美术馆」,两年后更名「国立历史博物馆」,因经费有限,采逐年扩充的方式增建。先将馆舍北面外廊拆除,增建「书画画廊」与「古物陈列室」。

史博馆关键的外部改建工程,始于1961年动工兴建「国家画廊」,拆掉东西翼木造建筑,再于建物两侧增建双向延伸的室内长廊。「国家画廊」外观为长九十多公尺的红墙碧瓦,墙上开宫墙门洞,门板上饰铜钉,屋檐下以石雕装饰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

隔年进一步改动正门与大厅意象,拆除入口唐破风车寄,增建两层楼高的五开间门厅,搭配朱栏碧瓦、画栋雕梁,并加设一对石狮雄踞门口两侧。在1960到1970年代的大规模改造中,史博馆逐步以中国意象遮挡建筑的日式元素,形成日式与中国古典式样混合并置的结构,最终成为今天红墙绿瓦的样貌。

古迹学者李干朗表示,史博馆从日式建筑逐步改造为明清中国宫殿式建筑的灵魂人物,是毕业自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的建筑师林柏年。林柏年曾参与1940年代北京紫禁城的古建筑测绘,代表作为台北圣家堂。史博馆甚至还找了雕塑大师杨英风设计花园,把太鲁阁的石头搬过来;加上传统建筑彩绘艺师庄武男,「完整记录了这个时代」。

史博馆启动修复后,工程人员发现馆舍建筑不少隐蔽处有历次修改建的痕迹,并陆续找到馆舍增改建过程中的遗留物。秉持守护历史建筑的精神,工程团队将施工过程发现的遗构残件进行记录归纳,再透过历史文献与影像图片考证,决定变更施工设计,保存并现地展示这些见证历史的第一手珍贵资料。

史博馆启动修复后,工程人员发现馆舍建筑不少隐蔽处有历次修改建的痕迹,并陆续找到馆舍增改建过程中的遗留物,在史博馆五楼特展「雕筑史迹—探索史博建筑之美」展出。记者陈宛茜/摄影

即将对公众开放的史博馆五楼特展「雕筑史迹—探索史博建筑之美」,说明史博馆从日式变身中式宫殿的过程。记者陈宛茜/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