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党国控制的破口──民主转型关键时刻之1(曾建元)
1989年05月台大学生会会长候选人范云的竞选海报。(中时摄影组摄)
在1990年3月台北野百合学生运动的推波助澜之下,新当选第八任中华民国总统的中国国民党主席李登辉接受学运四大诉求,同意召开国是会议终止动员戡乱展开修宪,从此全面启动台湾的民主转型进程。
但在此之前,台湾在动员戡乱期间的各级地方自治选举即从未间断过,1970年代以后也开始了定期改选的增额中央民意代表,台湾社会对于选举民主并不陌生,这是台湾宁静革命成功的原因之一。但我们也要指出,培养世代政治菁英的台湾各大学校园,也早就有了学生自治选举,在校园内具有民主正当性的学生会,正就是野百合学运的校园动员和决策中心校际会议的组织基础。
学生自治选举在1980年代台湾自由化的阶段,也成为新兴社会运动学生运动的重要战场,其中以国立台湾大学学生代表联合会主席选举最受瞩目,是自由派学生挑战与松动党国校园控制体系的破口,自也被视为反对运动和党国体制的代理人战争。
当年学生自治选举的重要议题,除了校园民主,如代联会主席由间接选举改为普通选举、中国青年反共救国团所属学生活动中心定位、校园刊物审查制度、学生权利清单等等之外,也有关于国会全面改选等等政治革新议题的提出,学生自治选举的竞选和关于选举罢免的投票开票程序,在激烈的竞争之下,校园内也形成比照《动员戡乱时期公职人员选举罢免法》的自治行政规则。
学生自治选举是台湾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场域,历经学生自治选举洗礼的青年,在走出校园之后便能够很快地投入政治工作。回顾台湾民主转型时期的学生自治选举,可以看到许多今天活跃政坛领袖人物,如刘一德、李文忠、林佳龙、罗文嘉、范云、郑文灿等等的年轻身影,由他们身上,可以印证出学生自治选举在台湾民主转型过程的历史角色及其影响。
1989年05月台大学生会会长候选人范云(左)。(中时摄影组摄)
台湾要到1992年第二届立法院立法委员在台湾全面改选,李登辉总统依选举结果提名台湾省政府主席连战经立法院同意出任行政院长,才因这一场民主奠基性的选举而成为民主国家。
不过,在此之前,台湾虽然因为国会不能全面改选以及缺乏有意义的政党竞争而不能算是民主国家,人民却早已经累积了长期而丰富的自由投票和竞选经验,这也就是从1950年11月即展开的地方自治选举,让每一个公民在自由投票当中选出台湾省议员、省辖县市长、县市议员、乡镇市长、乡镇市民代表,村里长等等公职人员。
在1970年代之后,又开放了部分的中央民意代表席次包括立法委员和国民大会代表给予人民自由选举,而在国民党之外,因为实施戒严禁止成立新政党,非国民党的参选人只能以无党籍身分或投身中国青年党和中国民主社会党两个缺乏民气的花瓶政党与国民党从事竞争,尽管如此,非国民党籍个别候选人仍有机会击败国民党的候选人而赢得席次,譬如非国民党籍的吴三连、高玉树都当选过台北市长,而党外政团便是在相对自由的选举中逐渐形成的。
这是中国国民党党国体制威权统治台湾时期的有限民主,国民党政府把这一有限民主的选举结果视为对其施政的满度意调查、对其民意支持的考验,而以此作为其统治台湾的民主正当性基础。
(作者为国立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法学博士、国立中央大学客家语文暨社会科学学系兼任副教授)
【未完待续,曾建元专栏每周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