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戒严时期的抱负──板青失乐园之1(曾建元)
板桥高中校友在毕业册上的青涩模样。(示意图/殷侦维翻摄)
我当年也曾经是一个「文艺美少年」。与台湾省立板桥高级中学的文学因缘,则要从对板中的第一印象谈起。
板中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在文化路一侧的觉楼外墙贴满了社团的招生海报。当初我坐大有巴士307路公共汽车坐了很久从台北来学校注册,要求我妈妈让我到板中念书,不要送我进补习班重考高中。
那时觉得高中社团好好玩,高一刚注册就参加了三民主义研习社,那时候还不是思想多元的年代,还在戒严时期,我对国家意识形态以及知识份子的角色问题有很大的兴趣和抱负,所以我要参加三研社。社团有一份刊物叫《中道》,活动除了跟着高震老师研读孙中山先生的著作《三民主义》之外,有时事座谈讨论国内外政治经济局势发展。
19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的时代背景为:民国67年我国与美国断交、68年美丽岛事件、69年和72年有增额立法委员选举。我是在民国70年9月进板中的,第一年进社团就看到有学长在拿方素敏、黄煌雄前一年选立委的竞选传单献宝,自然就捡来看。当时收集传单是学校不鼓励的,但越禁止,大家越想收集。在那样的年代里,自己已对台湾前途的问题感到迷惘,想寻求解答。
我高一时的国文老师是李作民,他不像现在板中的老师这么年轻。他有着浓浓的乡音,国学造诣非常好,近视很深,曾经有缺德的学生在背后叫他「海伦凯勒」。虽然他眼睛看不清楚,上课却总是侃侃而谈,我上他的课很认真。那时候每个礼拜都要写书法,一开始我很偷懒,因为要写大小楷,要临帖的话很费劲。
当时李老师会介绍书法家,在老师的介绍后我很欣赏宋徽宗赵佶所写的瘦金体,便率性学他的笔法也没临帖就一口气写了一学期的份量,发回书法作业时,李老师问我写的是什么?「报告老师,我写的是瘦金体。」话才说完,他大骂一声,我的书法作业就被丢到地上,上面写了大「丙」。
当时的我很担心李老师对我的印象不好,影响了成绩。但没想到后来竟是因为国文老师的推荐,我加入了《板中青年》编辑委员会。当时进校刊社除了自愿外,国文老师也会挑选、推荐有才气的学生参加板青。被李老师推荐令我非常意外,那真是一件光荣的事,是李老师对我的肯定。
当时是怎样的校园文学景观呢?那可是遍布文采风流之士。由板青主办的第一届文学奖可以追溯到民国70年所举办的第一届板青小说展,71年又有板青论文奖和板青摄影展的创办,但除了有比赛的小说、论文和摄影,其实散文和新诗投稿的人还是非常多,71年的第36期《板中青年》就有500多篇各种来稿,光是协助评审选稿,就花了很多时间。
35、36期的校刊封面,都曾经透过全校征选,而摄影展的创办,无形中更为学校校景或人像留下了时代的记忆。板青小说展是民国70到72年板中校园最重要的文学活动,那是板中文学传统的一个源头。当时重要的写手,我随手一指,就有辜琮瑜、林振煌、黎敏、于慕风、慕云、陆笃卿、阎鸿亚、魏瑛娟、杨正华、刘增利、袁德强、季晶晶、杨智明、何荣幸、许心怡、吕静雯、严立楷、杨晓麟、陈文宏、刘鋆、李明哲、张维伦等等,张树森、李伊波、郭敏豪、张为森、杨正华等则是领袖级的编辑人。
(作者为国立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法学博士、国立中央大学客家语文暨社会科学学系兼任副教授)
【未完待续,曾建元专栏每周五刊出】
来稿请寄:[email protected],史话专栏欢迎书摘合作与历史相关文章、照片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