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胡琏治下的金门──怒潮老兵陈耀宗的故事之8(曾建元)

金门防卫司令胡琏(左一)与西方公司驻金代表汉弥顿中校及幕僚合影(图/中时档案照)

民国40年11月,第353团从金门盘山调回台湾的宜兰县礁溪乡大坡(今龙潭村)受训,第18军第118师另外两团则分别调驻礁溪与下深沟。陈耀宗当时军阶是上士,调回台湾后,在台湾省立罗东中学进行一连串的军事训练及学术知识教授,最后若通过考试者,便可以从上士升到准尉,没通过者依然是上士。这个考试不困难且通过率极高,几乎团内所有人都考上了,仅3个人没有顺利通过考试。第118师第353团于民国41年8月整编改番号为第19师第56团。

民国40年秋天至43年夏,陈耀宗并不在金门,在这段期间里,胡琏为了缅怀将士殉国,于是安葬这些将士在金门太武山公墓,以慰英魂。无名英雄像、莒光楼均建成于民国42年,虽然从古宁头战役以来的战役均捷,但为了国家牺牲的英雄仍是多数,以肃然庄严的建筑,将金门塑造成一座精神堡垒,无非是激励将士们的士气,安定信心。

民国42年韩战停战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将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派到金门对岸的厦门,民国43年5月,刘玉章接替胡琏出任金门防卫司令官。9月3日,解放军突然向金门发射数千枚砲弹,是为「九三砲战」,突如其来的砲弹攻击使国军措手不及,于是在开战的第三至第四天,陈耀宗所属部队奉命离开台湾,进入金门支援作战,这是陈耀宗第二次去金门。当时他被分配到预备队,枕戈寝甲,在海滩上足足待了一个多月之久。老百姓的家已经没地方住了,就搭帐篷就寝,两个人睡一个帐篷,偶尔零星砲火攻击,军人们几乎寝不遑安、目不交睫。另一方面,他们也抢盖碉堡来达到防御敌军的作用。

军人没有居住的地方,寄宿于村庄老百姓的空房打地铺睡。砲战期间,人民与军方大力配合,每个人克尽本位职守,抵御解放军攻击,国军则集中砲火实施弹幕射击,与对岸进行远距离砲战。九三砲战是民国38年后发生的大规模砲战,也有人认为这是发生于民国47年的八二三砲战之开端,这个战役甚至间接促成了我国与美国共同签订《中美共同防御条约》。

陈姓老村民手指处即系「九三砲战」时,国军借用民间蔗糖厂储存弹药,遭中共砲击造成大爆炸,全村被夷为平地的现场。(李金生摄)

民国45年,陈耀宗在金门县第7军第19师第56团担任排长,率领官兵参与尚义机场的建设,负责搬运废土。他在金门任职于部队,而怒潮学校同学多数不是在战地政务单位服务,就是分发到福建省立金门中学和各国民学校当教员。担任前线排长的陈耀宗,对自己的工作始终战战兢兢,所有的训练要求,他都必须身先士卒,而若作战不拚命,则可是会被军法制裁,甚至被长官枪毙的。说到枪毙,在金门,逃兵是唯一死刑,陈耀宗曾亲眼看见一个士兵脱逃离营不成功,被逮个正着,各部队派代表看他被枪毙。长官是趁这个时机做宣导教育,用行动告诉部属,别想逃走。陈耀宗不清楚那一个士兵是为何而逃,但当年军令如山,则真令他终身难忘!

一年,第7军军部举行砲兵观测官招考,第56团内部先考试,有4个人考上就离开了。作战官和连长都来自同乡,陈耀宗说得上话,就问为什么他没有考上?对方告诉他说他不及格。陈耀宗说他不相信,于是作战官再告诉他,他只有考45分,陈耀宗一听到这个分数,就心知肚明没有再问下去,再问下去也没有用处。怒潮学生不管是要投考军事院校、普通学校或迁调单位,所属军团不让某些人走就是不让某些人走,只能继续在基层部队里任职。这是因为部队里文盲多,像陈耀宗的怒潮军官对部队行政帮助很大,陈耀宗个性诚恳又老实,所以部队长官便舍不得他走,总借故把他留下。

民国46年,刘玉章卸下司令官一职后,胡琏回任金门防卫司令部司令官,这是胡琏在金门的第二阶段。此时的金门获得中央政府较多的财务支援,金门当地的财务状况也有改善,使胡琏可以在这一阶段做更多的事。胡琏施政重点在于提升我国国军战力和军事行政上效率,除了军事领域外,更侧重于增进民生福祉及国民教育的举措,盖胡琏起初治理金门时,军民关系十分紧张,因备战需要,必须强制居住于老百姓家,甚至强制使用民力或其财产。胡琏将金钱挹注在修整金门的公共设施,兴建水利设施、进口舶来品;利用建筑其他军事工程的剩余材料,陆续在各地兴建学校及整修其他校园,在国民教育政策上,奖助留学于外的金门学子。

由于胡琏在金门的第一阶段期间,就积极建立与老百姓的情感,对战地附近的独居长者给予照顾,使第二次主政金门的胡琏更能掌握老百姓的需要,给予老百姓实质的补助,再加上胡琏平时亲民爱民,因而深受老百姓爱戴。而每逢打仗时,胡琏也总是关心伤兵状况,赶紧派人救护伤兵,胡琏可以说是个善治善能的领导人才。陈耀宗认为胡琏是很有政治脑筋的,他在河南、江西时,就常常与地方仕绅交际应酬,与老百姓互动。

(作者为国立中央大学客家语文暨社会科学学系暨国立金门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兼任副教授、台湾独家传媒智库执行长)

【未完待续,曾建元专栏每周五刊出】

访问:曾建元、王淳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