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地主之子 流亡南逃──怒潮老兵陈耀宗的故事之1(曾建元)

陈耀宗、曾建元106年10月29日合影于板桥苏杭小馆。(吴靖媛摄影)

陈耀宗,阳历民国20年1月24日,生于家乡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察专区(信阳地区、驻马店市)西平县专探乡大阳村,是地主陈福卿和李氏夫妻的长子。西平县是一个农业县,位于河南南部,相传为蚕神嫘祖的故乡西陵,专探乡是农业大乡,土地肥沃、农产丰富,西边有一座人祖庙,奉祀黄帝与嫘祖。

陈家原本也是农户,守产得宜,因为邻地所有权人有优先承买权,所以比邻的农地有意脱售,陈家便尽力买下,慢慢累积了一些田产,晋升为地主阶级,但陈家仍然维持纯朴殷实的家风,自己也下田,农地出佃,则和佃农就农产品对分。陈家的田里除了种小麦,也有桃树、李树等等,所以他们的家庭生活衣食无缺,堪称小康。李氏是陈福卿的第三任妻子,前面两个妻子都没能为陈福卿生下子嗣,一连生了4个女孩。后经人介绍,迎娶同村李氏,才一举得男,这就是陈耀宗。

陈福卿夫妇对陈耀宗非常疼爱,为了让他受到较好的教育,搬到东边县城里居住,长大一点,就安排陈耀宗进入西平县女子中学附设幼稚园,抗战军兴,为了躲避可能的战祸,又带着陈耀宗回到专探乡,当时国民政府实施四年国民义务教育,所以陈耀宗到了十岁,即民国30年的时候,便进入专探小学读书,而后再到当地私立仪封中学升学。

民国33年5月,日本军为控制平汉铁路,发动中原战役,占领西平县。日本占领期间,西平县出了3个县长,一个是重庆国民政府任命的、一个是中国共产党任命的,一个是南京国民政府的。任何一个县政府来农村征粮,农民都只有上缴,但由此可知当地地力之富饶。其时,日军败象已露,34年1月便又被国民革命军赶出了西平。

民国34年8月15日抗日战争结束后,举国欢庆大捷,国家与人民稍稍获得喘息空间,陈耀宗转到西平县初级中学继续学业。岂料和平到临未久,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双方却因关于和平建国工作上之歧见而再启战端,第二次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国民革命军整编第18军整编第11师胡琏部于36年7月在山东省沂源县南麻镇和土山集接连大胜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部后,赢得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常胜将军」的美誉,并于10月升任整第18军军长。

因解放军冀晋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部在河南大别山区肆虐,国民政府于11月成立九江指挥所,由国防部长白崇禧兼任主任,负责大别山战事,胡琏奉命纳入白崇禧作战序列,自河南永城驻防地开往大别山战场,至37年1月,大小战斗近百次,以驻马店为基地,四处追击解放军,为此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急电华东野战军和冀晋鲁豫野战军,指:「十八军胡琏,狡如狐,猛如虎,宜趋避之,以保实力,待机取胜」,冀晋鲁豫野战军甚至成立小组,专门研究胡琏战法。

陈耀宗记得胡琏当时即展现了卓越的政治才干,部队不扰民,并与地方良好互动而建立互信。没想到自己一生的命运竟然和胡琏连系在一起。

陈耀宗想要继续升学念高级中学,理想的第一志愿,是国立河南中学高级中学部,简称战一中,这是教育部于抗战期间成立的第一所专门招收流亡学生的国立中学,陈耀宗就揹着棉被,从家里出发,带着些许银元作为盘缠,就步行出远门到湖北汉口参加考试,然后到位于内乡县淅川乡的战一中报到,但没两天,学校宣布因内战缘故,要迁到陕西,陈耀宗只好放弃,时有河南省立睢县中学于36年5月迁校至豫东的陈留县城,再前往就学,时校长为荆奎章。惟其又为时不久,9月,睢中高中部迁校开封。

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砲火旋风般席卷河南,大量流亡学生南逃,37年6月,教育部在汉口创办教育部特设中原临时中学,任命周祖训为校长,负责招收河南省流亡中学生。陈留沦陷后,睢中无以为继,陈耀宗先回到家,再和同乡陈明灿、陈明德结伴同行,改投中原临中。临行前,父亲陈福卿预感河南形势,便对陈耀宗说:「离开家乡,在外头当兵或当叫化子都好,永远不要再回来了。」年轻的陈耀宗感到父亲语气的悲愤与沉重,但此时还未能完全体会,带着悠悠的离情,却也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憧憬。

(作者为国立中央大学客家语文暨社会科学学系暨国立金门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兼任副教授、台湾独家传媒智库执行长)

【未完待续,曾建元专栏每周五刊出】

访问:曾建元、王淳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