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胡琏再起,重建兵团──胡琏与怒潮学校之1(曾建元)
国军陆军第十二兵团司令官胡琏(胡琏故居纪念馆暨研究中心藏/曾建元提供)
前言
民国38年10月1日,载着千名怒潮学校学生的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海辰轮,顶着东北季风的吹袭,由广东省汕头港出发,经过一夜,正平稳地进入台湾海峡。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平举行开国大典,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司令员叶飞率领的大军,兵强马壮、志得意满,正准备进攻厦门与金门,作为建国献礼。
实际年龄仅有16岁的江西青年周雅川和他的怒潮军事政治学校同学们,和中华民国,在海上回望中国大陆。他们都想不到,这一离去,要到白头,才有可能回家。他们属于国军第12兵团,这是由胡琏一手重建不到一年的新军。
在国军大举溃败、人心仓皇的时刻,竟然能无中生有,在末世景象的大陆练出10万新兵,比之《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更宁非奇迹?这支军队怀抱复国之思,复以人才为本,自期「上马杀敌,下马治国」,艟艨渡海的壮盛军容,一如祖逖过江和郑成功征台的踌躇满志。
第12兵团在海上兵分三路,一路由副司令官柯远芬护送怒潮学生来到台湾,辗转于新竹县新埔镇;一路转向福建省金门县,临危受命,由胡琏亲领,投入支援东南军政副长官汤恩伯与福建省政府主席第22兵团李良荣部,以及台湾防卫司令孙立人所练台湾新军青年军第201师郑果部作战,于10月26日创造了辉映淝水之战的古宁头大捷,救国家于危亡;一路则由第67军长刘廉一领军直奔浙江省定海县舟山群岛,再于11月4日之登步岛大捷,重挫海上解放军之气燄。
19岁的广东客家青年徐松珍,阴错阳差没能报考怒潮学校,只能加入军队,他在胡琏兵团的第二路,后来才知要调去金门作战。徐松珍不知道他跟着胡琏兵团所经历的生平第一次战争,竟然改变了中华民国和他自己的命运。
东海与台湾海峡形势自此逆转,迨至韩战爆发、美军协防、两岸分治,大局终于底定。毛泽东与叶飞用兵如神,席卷大陆江山,如摧枯拉朽,岂能料到胡琏由江西平地而起,穿越粤东潮梅,驰援海上,背水一战,霎时扭转乾坤,而终令其梦断海东,扼腕不已。
本文
胡琏子弟虽未能完成反攻大业,但开辟海上新天地,保卫台湾、护持民国,为中国文化传承与宪政共和理想保留一缕香火本文借由挖掘周雅川、徐松珍2位与胡琏兵团有关的传主生平,进而由此见证胡琏兵团及其怒潮学校足以映照国史的事迹与勋业。
民国37年12月,徐蚌会战,黄维领军之第12兵团于安徽省宿县双堆集为解放军中央野战军几乎全歼,胡琏突围成功,仅以身免。民国政府为阻截解放军于长江天险,总统蒋中正乃以江西省湖口县为界,分东西两路,由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和国防部长兼华中军政长官兼华中剿匪总司令白崇禧领导江防,积极备战,另成立12个编练司令部,试图在江南招募军队200万人,以重整旗鼓。
时蒋中正已有意引退,乃于下野前有所部署。出身黄埔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4期的胡琏,遂临危受命,由老校长蒋中正手谕国防部长白崇禧任命为第二编练司令部司令官,驻江西省上饶县,下辖新编第10军张世光部、第18军(自兼,民国38年4月后由高魁元接任)、第67军雄狮部队刘廉一部3个军,并指定浙江、福建、江西3省拨补兵员。另在赣州成立第三编练司令部,由沈发藻任司令官。
江西成为江防枢纽,而以长沙绥靖公署副主任兼南昌指挥所主任方天出任江西省政府主席,另以前参谋总长陈诚为台湾省政府主席,建立海上屏藩,盖陈诚为首任第18军军长,方天、胡琏皆为其旧部。
蒋中正于民国38年1月21日下野,但仍保留中国国民党总裁职务,副总统李宗仁则代任总统。李宗仁于策动长江江防计划的同时,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谈。关于民国的保卫战,李宗仁和蒋中正两人有不同的想法,李宗仁希望以长江西路之华中白崇禧为防卫重心,以西南内陆和两广为大后方;蒋中正则以长江东路之上海汤恩伯为重心,有意以台湾为大后方。
蒋中正将嫡系国军部队、空军和海军总部、选定的非军事人员、学人及其眷属迁移到台湾,在引退总统之后,又以国民党总裁身分指挥中央银行搬运国库库存黄金、国立故宫博物院库存文物珍品迁移台湾,乃至于嫡系部队在大陆的调度移动,孙立人在台湾高雄训练新军等作为,无不显示,他对于退守台湾,在国立浙江大学地理学系教授张其昀献策之下,早已有所定见和安排,故而被李宗仁认为其无意让汤恩伯部队在大陆进行持久战斗,而最终目的则在台湾建立以个人为中心、党政军合一的小朝廷。
在长江全面决战时刻到临之前,胡琏为图东山再起,乃积极整军经武。2月,胡琏为支援南京、上海、杭州防卫战,将第二编练司令部迁浙江省江山县,月中,汤恩伯召集整补部队首长在杭州会议,胡琏与其黄埔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四期同学、前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参谋长柯远芬在杭州西湖玉皇山上偶遇。
胡琏就戡乱战争之失败,提出四点看法:
一、中日战争给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壮大中国共产党的机会;二、战后美英苏《雅尔达秘密协定》纵容苏联侵占中国东北,美利坚合众国特使马歇尔调停国共内战失败,国际环境掣肘国军作战;三、过早实施民主宪政,不利对共产党叛军全面开战;四、国军整编不当,部队作战责任区授权不足。
而关于作战指导,胡琏认为应尽可能在长江南岸部署会战,以歼敌重振军威,再图北伐;如不行,则退守东南沿海,确保台湾做为反共复国基地,而关于作战体制,柯远芬则认为反共战争应为以思想为中心的面形作战,故应整合党、政、军为一新型的作战体制。
保卫台湾和面形作战构成了胡柯的西湖共识,而胡柯西湖共识则和蒋中正退守保卫大台湾的战略不谋而合。胡琏任命柯远芬为兵团副司令官,协助落实重建的党化国军。适国防部命胡琏第二编练司令部绥靖浙闽赣边区,为此,乃将司令部于3月自江山迁返江西省南城县株良镇。
国防部对于第二编练司令部人员补充计划,系指定由浙江、福建两省各征新兵3万人,江西1万5千人。时浙江省主席周喦与福建省主席朱绍良,皆以境内战事所需,拒绝拨补省内军人予胡琏,幸赖第18军前长官江西省主席方天之接济。胡琏在武汉、南京、杭州、南昌设立官兵收容站,号召旧部来归。
其兵员仍不足,方天曾建议胡琏收容地方土匪,胡琏基于军纪管理,不予考虑,乃遂师智唐朝府兵制,「一甲一兵,一县一团,三县成师,九县成军」,由江西省政府指派赣北师管区司令唐三山协助征兵,每甲12户出丁即推举义务役男一人,役期两年,役满改换新丁,如是则于4月底征得新兵7万余人,组成兴国部队。征兵过程不免遭遇抗拒,胡琏强硬回应,称「得人者昌」,「如果不能尽快『得到人』,成军作战都谈不上,还说什么『昌』、『昌不昌』呢?」
但大致而言,征兵相当顺利,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副书记长、国民大会代表李德廉以共产党统治与骚乱江西经验作为负面宣传,喊出:「共匪渡江,赶快逃亡」,因而江西人投身国军者相当踊跃。
胡琏于征兵完毕,乃命柯远芬于南城县株良镇县立南城中学设立军官训练团,第一期由高魁元主持,尔后改名浙赣闽边区司令部军事政治学校,第二、三期在会昌举办,由柯远芬和刘廉一分别主持。
胡琏亲自制作株良训练团大门联语曰:「生为国民革命军军人,死为国民革命军军魂」,礼堂大门联语曰:「生为国民党党员,死为国民党党魂」。礼堂正中国父孙中山遗像下,悬示〈军人精神教育〉讲词:「成功则创造出庄严华丽之国家,共享幸福。不成功则同拚一死,以殉吾党之光辉主义。」
由此可见得胡琏承继着黄埔军校之党军思想,亦对此公然标榜,却与当时已实施之《中华民国宪法》所揭橥的军队国家化原则明显抵触。
(作者曾建元为国立中央大学客家语文暨社会科学学系兼任副教授、邱荣举为国立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退休教授)
【未完待续,曾建元专栏每周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