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金门现代恩主公──神鬼之间的胡琏将军之1(刘锡辉)
蒋中正总统视察支援古宁头大捷之空军。(中时报系档案照片)
笔者在张友骅先生的YouTube频道《张友骅谈两蒋时代国军将领》第4集中「胡琏在金门,靠2艘船养活金门」。留言:「陆军14师的新兵从当兵开始就没有薪水,战后移防到小金门,大约半年后才发1个50分的银元1枚,后来就没有再发银元,每人每月发两包香烟,一直到金门粤华合作社发行限金门通用的新台币,才每人每月有薪水新台币3元。那两艘船是大陆撤退时强征到金门的商船,行驶金门、香港之间。」
张友骅先生回复:「唉,对的。胡琏谈到这个历程,很辛酸,当年靠薪俸当周转金,不发士兵薪俸,最后金门坚守不撤,胡琏截留登陆艇当商船,靠盗卖民生物资做香港生意走公才打开困局,我在书中都有写,谢谢提供资料。」
张友骅先生指出:「1950年7月,士兵领到5角银元是黄维兵团的钱」。笔者提出质疑:「黄维兵团1948年被歼灭,似乎不可能留下什么资源,何况我是在1950年7月领到1枚5角银元,想像中与黄维兵团毫无关系。谢谢您!」
张友骅先生回复:「黄维驰援,将军费存于上海银行,没想到兵败太快没动到这笔钱,胡琏逃脱透过何应钦将这笔钱领出,尔后胡为何会照顾67军刘廉一,原因在此。刘是何办公室主任,何托胡照顾,12兵团3个军变2个军,胡不动刘,与次有关。胡琏所说,与金门忆旧一书所写,还有黄维在台家属向胡追讨黄维银元综合各家资料整理而成,我在《刀锋战将》一书都有详述,因为从江西,潮州到金门,胡琏靠这比血泪钱渡过难关,而国防部的钱当时转发到台北,是否再转金门待查。」
当年驻防金门团长以上军官,其眷属可以到金门「眷探」,返台时携带毛线球是流行的伴手礼,价格差异颇大,遂有金门香港之间「走私」之批评,辩为「走公」,和现在总统专机出访,「走私」香烟变成「超买」,如出一辙。
笔者在《张友骅谈两蒋时代国军将领》第8集中「金马撤军胡琏三度请辞,走公养活金门十万军民」公开留言:「我在八二三砲战前金门的军砲兵部队服务,当时金门正在将中央公路舖水泥路面,各师及军砲兵指挥部(郝柏村任指挥官)各负责建一间国民学校,建造火砲掩体时,老兵说:一门火砲掩体原来设计是800包水泥,金防部扣掉了一半,营部又扣剩下的一半,才领到200包水泥。不知道您是否可以查到资料?谢谢」。尚未见到回应,本文将会再作探讨。
古宁头大捷距今已历72载,这场战争和以往的战役动员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兵力比较之下,只能算是一场小冲突,因为国军连年战败,为了鼓舞士气,遂称之为「古宁头大捷」。在古宁头战役的文献中,胡琏获得极高的评价,这场战役的胜利几乎成了他个人的功劳。
然而事实上,这场战役起于10月24日深夜,25日整天双方发生激战,当胡琏26日中午抵达战场的时候,两军早已分出胜负。傍晚时,解放军弹药用尽,幸存者大约1000名解放军撤退到海滩,随即被国军团团包围。夜间,大约有半数解放军被歼灭。10月27日清晨,残余解放军投降。古宁头战役结束。
金门岛原来没有守军,1949年8月李良荣第22兵团进驻,配属青年军第201师(欠第603团)及战车第3团第1营(欠第2连),担任金门防务,兵力仅约1万人,于10月13日得到胡琏部队高魁元第18军第118师支援,后于10月24日得到刘云瀚第19军第14师、第18师支援,总兵力约3万人。(实际参战兵力,双方各约1万人)
古宁头大捷,陆军第118师被称为国军中之「虎军」,这个师在大陆败退经过广东省时,扛着「洪都支队」大旗,招摇过市,到处抓兵拉伕,搜刮粮食,9月初,经过笔者老家时,丢掷手榴弹入门前池塘炸鱼,先父刘展文出声抗议,竟当场被枪杀,加害者已无可追查,师长李树兰是查证确实的部队指挥官,但古宁头战役该师作战有功,获颁荣誉虎旗,师长李树兰上校晋升少将,历史只删节了一点,犯罪就真的变成伟业了。
第14师41、42两个团在10月24日下午抵达金门岛时,古宁头战争尚未开始。第14师乃是新组成的部队,被服缺乏,武器弹药不足,新兵尚未领到军衣,仍穿民服,毫无训练,刚从乘船登岸,古宁头战争爆发,立即赶赴战场。
当年第14师师长罗锡畴回忆录《烽烟万里浮生梦》,文中与刘云瀚军长对话颇具意义:「刚征召的3000新兵」尚未训练,而且全师的武器,只要1500人就拿得光光的,徒手跑上去,徒然是挨敌人的枪砲,又有什么用。」刘军长又说:「人多势众,可壮声威。」罗师长说:「敌人不是纸老虎,不是人多即可吓得到的,且伤亡过大,补充更为困难。古宁头之战,国军阵亡人员最高阶级为第14师42团代理团长李光前,阵亡后追晋为上校。战后被西埔头村民尊为守护神,追谥为将军,在他阵亡处兴建「李光前将军庙」奉祀。
金门「军神」李光前将军在殉国日遶境巡安,庇佑地方深受军民爱戴崇敬。(李金生摄)
战后第12兵团接掌金门防务,胡琏任金门防卫司令部司令官,兼福建省主席。战前金门约有民众3万7000余人,战后涌进十万大军,占用民房征用农地,军民之间矛盾尖锐。之后胡琏以无偿的兵工为金门造林、挖水塘筑水库、修筑道路;兴建完成多所小学,并创办筹建金门中学。
金门原无大众运输交通工具,胡琏下令军车遇民众招手即停,让民众搭便车甚至专送回家。兵团从江西劫持而来用以载运抓丁的数辆「兴华客运」客车,战后行驶于金门新修筑的中央公路上充当公共汽车,连车箱两侧的标志都没改变。
胡琏两度主政金门十年期间,几乎奠定了所有金门现代化的基础。此外,十万大军的副食品和其他生活所需,都必须在金门采购消费,民众生活因此大幅改善。胡琏真心建设金门,深得民心,因此被金门人誉为恩主公,其来有自!
古宁头战争后的战地生活
陆军14师在战后移防小金门,那时候的生活环境非常恶劣,概略叙述如下:
食:金门岛水井不多,军队饮食用水,多半取自灌溉池塘,用明矾搅动处理沉淀后即用,但是,那取水的池塘同时又是士兵清洁身体的地方。早期军中补给,每人每天食米23两,士兵吃不饱,常有到地瓜田偷取地瓜的现象,后来增加到27两,并宣称是司令官恩赐。
菜肴方面,地瓜叶是经常性的青菜之一,地瓜田里的干地瓜叶都捡完后,海边的藻类也派上用场了。后来配发面粉,41团第4连连长文启祥上尉,湖南人,知道广东兵吃不习惯馒头,规定伙房凡是吃馒头的日子,一定要另外煮锅稀饭。
衣:军服夏季冬季各一套,夏季汗臭难免,阳光好的日子,到池塘清洗等待晒干再穿。冬季棉衣早晚都穿着在身上,天候暖和时在池塘洗内衣,脱下棉衣捉缝中虱子,是生活共同记忆,不是天方夜谭。
住:碉堡只是保命的场所,居住条件不谈也罢。随着部队移动,都是借住民房,在厅堂地面舖上稻草就是睡觉的地方,两个人共用一条被单及一条军毯,后来增添蚊帐防蚊,夜晚还要轮流站岗,通常都是和衣而眠。
当年军队有「吃空缺」的陋规,后来靠军人身分补给证核实补给才消除此弊端。最初,士兵没有军饷,大概半年之后,笔者才领到伍角银元1枚,出公差到九宫码头扛面粉袋时,换得一个蚵仔煎饼,那是人生的第一次薪金所得,至今记忆犹新。此后未再见到银元,每人每月给两包香烟,直至金门岛成立粤华合作社时,才每人每月领到限金门通用的新台币3元。
陆军14师从小金门调回大金门岛后,开始有射击及野外战斗训练,但大部分时间都在做工,造林、修路、筑武夷水库,采集山上的铝矿,卖给台湾铝业公司。1952年笔者投考陆军官校25期,离开了陆军14师。1954年陆军14师从金门调回台湾后,部队整编解散走入历史。
(作者为国军退役上校)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