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学生社团脱离党掌控──民主转型关键时刻之11(曾建元)
1992年民进党籍国代刘一德(中)、王拓(左)拉布条抗议。(蔡明德摄)
1982年暑假过后,台大代联会主席选举即将展开,在五人小组的一次秘密集会中,刘一德提出了以「代联会主席普选」做为新一波校园游击战宣战的旗号,因为这个旗号相当符合前任大论社长政治学系苏瑞云关于议题选择「生活化」与「事件化」的原则,能够超越过去一些远离学生生活世界的政治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
刘一德对于保钓时期的普选倡议有一定的了解,他看出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团体和行动之配合」,与前人不同的是,水浒集团累积了好几个月的行动经验和十数名的战斗员,可以使「普选」变成一个运动。他的提议获得核心小组全数同意,战斗计划乃由此而一波波展开。
大论五人小组以1971年12月李士仁曾在《代联会讯》创刊号首先提出来的「学生主权」概念,对学生运动策略与方向进行思考和游说,因为推动代联会主席普选,攸关全校每一个学生的权益,彰显著学生自治主权的实践,运动的动员潜能最大。
这一战略选择,和党外参与各级公职人员选举一般,因为那是公开的竞争,选民拥有自由的投票权,因而是有机会向他们争取到选票的,一旦当选后,也就取得民主的正当性,而可以拥有公共资源去实现自己的改革主张。
1982年9月,大论社游说大新社、法言社和医讯社组成社团联盟,在《大学新闻》、《台大法言》、《医讯》社论呼吁实行普选,并就此一问题联合举办班代表座谈会,惟皆遭到台大校方的严重阻挠。
五人小组于10月8日新生训练当天发出〈告台大同学书──为普选的学生权力机构催生〉传单,引起校内党国控制体系震惊,12日同额竞选代联会主席之觉民学会会长医学系学生管家义以选战快报质疑普选,大论社于隔日发出〈我们不需要一位乡愿的代联会主席候选人〉传单进行反驳。校内接着出现呼吁班代表投废票的传单,同额竞选的代联会主席选举登时成了对代联会选举制度的信任投票。
台大知青党部全力为管家义成功护盘,选举过后,前大论社长刘一德、大论社长兼《大学新闻》总编辑赖劲麟、医讯社长医学系学生郭保麟、总编辑公共卫生学系学生苏大成、法言社长颜淑芳等皆受到校方惩处,是为台大普选事件。不过管家义对学生自治改革也有所抱负,他召开十余年未运转的班代表大会,成立各个委员会研议校园改革事项。
赖劲麟。(中时报系档案照片)
管家义将该届代联会研议的代联会主席选举改革方案向校方提出建议,首先将代联会主席的改选日由原来的新学年开学后改成前一学年的6月期末,以及放宽参选人的平均成绩必须80分以上的限制,这二项均为校方采纳而于1983年4月经行政会议修订入《学生社团组织及活动规则》,但另一点建议,以代联会主席通常无暇兼顾班代表职务而主张不必由班代表中产生,则被校方在上该规则中修正为将班代表与班会会长职务分开,分别选出,而将班代表改为学生代表,专责于校级学生自治事务,成为学代专业化的嚆矢。
事实上,早在1975年11月,时为台大法律学系学生周弘宪和经济学系学生谢明达便曾经在《大学新闻》撰文主张学生代表选举制,即将班代表与班长职务分开。惟这一改变,实际上是剥夺了新学年入学的大一新生选举学代间接参与院代会和代联会主席选举的权利,但校方此一决定,似乎是不愿新生于入学之初即受到校园学生自治运动的影响,而减少了可能左右选举结果的变数。
管家义虽然在竞选代联会主席过程中遭到改革派学生的杯葛,但他任内建立起学生校园参与的议会管道,使台大的学生自治再向前推进,而其成功召开班代表大会并坚持学生自治改革,更意味着觉民学会已相当程度脱离了国民党党政体制的掌控,而可能从内部颠覆国民党的校园安定工作和党国形象,因此台大训导长尹建中一度考虑解散该会。
1983年4月,国民党知青第一党部台大孔知忠办公室设立逸仙学会以公开社团形式对外活动掩护党务,觉民学会会刊《知忠通讯》亦改名为《长城通讯》,降低国民党知青第一党部党属社团色彩。
【未完待续,曾建元专栏每周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