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研讨三:汽车供应链的再思考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本站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汽车6月14日报道
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汽车行业也因此承压。在这样的不利环境下,汽车行业将带来哪些不可逆的变化和产业模式的改变?市场、技术、产业链等诸方面会呈现出哪些新的特质?面对百年未遇之大变局,车企有何应对良策?在2020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中,超过300名国内外汽车行业领军人物汇聚于此,共享作为业内资深人士的思考与智慧。
在专题讨论环节,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 徐大全、迪马股份副总裁兼迪马工业总经理 刘琦、武汉菱电汽车电控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吴章华、惠乐喜乐机床首席执行官 孟立与主持人上海淼铄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郑佳音一起,共同就“汽车供应链的再思考”的话题进行了探讨。以下为研讨实录:
郑佳音:感谢孟总的精彩发言。下面一个讨论环节,我会对4位嘉宾进行提问。首先我想问问徐博士,你刚才提到疫情期间博世确保本地的供应,没有让各家主机厂因为供应的问题出现沉陷。我们想了解你对中国车是未来两年发展有什么预期?第二个问题,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做大做强,可以看到很多本土产业在海外开疆辟土,对于走出去的企业,博世如何协调全球和本土资源来支持他们的发展?第三个问题,目前自动驾驶也是我们各大主机厂的重要话题,这边想请您谈一下自动驾驶领域博世可以提供哪些产品和服务?谢谢!
徐大全:首先第一个问题。这次疫情对我们有一些影响,现在影响不光是中国,现在看到更多的影响可能发生在欧洲和美国。这次经济的恢复,我个人觉得不会像2008年经济复苏,突然就回来了。我们突然看到5月份的情况确实不错,但是某种程度上对2、3月份销售终端需求的弥补。从6月份开始我们要考虑国家的经济,因为毕竟购车是所有人大消费之一,如果现在国际贸易,尤其是出口业务受阻的情况下,我们看到很多相关的产业很多定单都没有了,所以出口这一块,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很大的影响。另外一点,我们的服务行业实际上还没有完全恢复,而且现在我们在担心第二次疫情的到来。比如这几天北京又搞得很紧张。在考虑这些疫情对行业的打击,包括出口、国际市场的变化,个人认为中国经济可能会进入一个稍微低增长的阶段。在未来,我们对今年初步判断,在下半年初的判断可能会低于去年同期总销量。明年,也许疫情过去、经济复苏的话,明年相对今年来说是增长的,这一点我个人也是这么想的。但是从整个全球汽车发展,在未来5年-10年,我觉得可能是一个微增长的判断,不会像过去一年增长15%、30%这样巨大的跳跃。所以汽车总体来说,就跟我们经济是相关联的。
第二个问题谈到我们确实有很多主机厂现在去海外布局,这一点至少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是感到非常高兴的事情。我们看到国内的自主品牌主机厂收购国外的一些工厂,在东南亚布局,在俄罗斯建厂,早期也在巴西、南非等地方进行布局,这一点是非常好的。但是博世有博世的优势,我们是一个全球布局的公司,不管我们客户走到哪里,我们都希望把当地的工厂生产制造能够充分支援他们。所以这件事情,我们跟主机厂之间也是在不断沟通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现在初期出去基本上在中国采购的零部件、匹配好的零部件发往国外做CKB等等,但是各个国家都有本土化的要求,否则的话关税就会很高。因此我们把同样的产品在各国的生产基地来生产支持他们。所以这一点来讲,博世角度来说是有优势的,因为基本在很多国家有布局、很多地区都有布局,这一点不是问题。我也很希望自主品牌能够走出中国,当国内销量受阻的时候,我们能在其他地区有更好的发展,所以这一点是我们是积极支持的。
第三个是关于自动驾驶。自动驾驶是博世深耕的领域,我们非常坚信未来的出行会是自动驾驶。首先是两方面的投入,一方面大家知道博世的合作,做了L4的驾驶,去年投入了试运行。这是完全基于车内自身的智能,从传感器、摄象头、雷达、超声波等等,搭配很多传感器解决感知问题,决策、执行、控制,每一个环节博世都在做,都在投入。一年在自动驾驶相关投资方面,研发投资大概有30亿人民币每年的持续投入,但是真正的投资回报还要很多年以后。基于车身本身智能的技术路线是我们一条腿。另外一条腿,从中国的角度,我们坚信V2X基于道路设施和车来联动,这是可能的,尤其当5G技术普及以后,我们觉得是非常可能。当智能道路的设施和感知来帮助车实现自动驾驶,这条路,尤其在中国政府积极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得非常迅猛的国家,它实现的可能性非常大。这样一来的话,我们把整个车的感知系统或者是一些决策系统它的成本降低,从而更普及未来做自动驾驶。所以车路系统实现自动驾驶,这是我们坚信在中国能做到的,所以在这一步将来在中国有更多的投入,组成自己的研发团队,把车路协同做好。在德国更多是以车全智能为主,这是我们对未来的想法。
谢谢!
郑佳音:感谢徐博士的回答,针对未来汽车市场的大环境,使我们了解到博世未来的布局。
接下来问刘总一个话题,相比大家知道迪马股份一直从业专用车制造领域,你对未来两年专用车领域有什么预期呢?
刘琦:谈一谈对专用车市场的感想。这两天大家都谈到乘用车和商用车,汽车的功能从1.0主要是交通或者移动的功能向文化或者享受精神层面转移的话,实际上对专用车,应该说对我们国家来讲是一个更多的机会。从车本身来讲,一个是乘用车,一个是商用车,商用车更多是一个生产资料、生产工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的话,我们国家在这一块过去可能仅仅是在量的层面做,但实际上大家知道国家搞基建,因为三架马车消费目前确实因为疫情是很大的问题,出口随着政治的影响和疫情的影响也受到很大的阻碍,实际上在投资这一块拉动的话,国家在提高人民幸福生活,包括国家在公共卫生安全和应急保障这一块,实际上国家有更多的考量。
这里有几组数据,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比如机场,美国的机场是1.5万多个机场,我们国家的机场是500多个,实际上人口是它的4-5倍。当然我们不是说绝对的数据,但是可以看到这几年机场的建设我们国家一直是10%以上的增长,10-15%,还有一些旧机场的升级改造,实际上机场的装备也是大幅的增长。第二疫情期间,大家知道我们国家负压救护车,因为2月9日复产以后就干这个事,我们国家负压救护车万人保有量是1万人,在上海这种中国最先进的城市是4万人一辆负压救护车,香港是多少呢?1.5万人一辆,日本是1万人,德国也是1万人左右。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机会,实际上在县级市,包括重庆。真正的负压车在疫情之前只有10辆左右,这实际上有极大的需求。大家知道疫情期间所有做救护车的厂是加班加点,但实际上远远不够,这是救护车这一块。
冷链物流,实际上跟很多人息息相关的。我们的蔬菜、水果、生鲜等等,冷链物流在发达国家,德国或者是美国他们的冷链物流占整个物流车的比重是80%-90%,也就是实现了冷链物流。我们国家是多少呢?我们国家好的地区只有40%左右,大多数地区只有10%-15%。每年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由于保养不好的问题,实际上还不谈对生命健康的影响,直接损失是500多亿。这个来讲,实际上国家在这一块也要大力的发展。随着我们国家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一块有很大的机会。
从消费品来讲,从2C来讲的话,比如房车。大家知道我们国家的房车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房车美国每10万人他们是3400多台,我们国家是多少呢?每10万目前来讲只有4台,当然有很多条件限制。当然作为一个自然人,中国人也是挺爱享受的,如果条件许可,我们还是愿意,对于房车来讲,只是现在我们有些政策不到位,有些政府该管的地方他们不管,不该管的地方他们瞎管,现在房车这一块有太多的制约。还有很多改装车,奔驰的MG,MG代表高端、高性能,实际上最初也是从改装,满足个性需求、满足驾驶乐趣成立的公司。大家看到你在路上跑看到MG,就是一个高性能车的代表。我们国家可能现在汽车都是在从我们拥有到跟随,汽车我们是第一生产大国,但是与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加个性化的产品需求角度来讲,现在更多是一个追随阶段。现在进入真正汽车消费,进入文化阶段,实际上是更多的需求,这是专用的需求。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做汽车零部件,不妨大家思考一下中国的汽车,无论是商用车还是乘用车它的发展到新的阶段,我们如何通过我们的个性化的创造。因为整车的创造离不开零部件的创造,我们反过来通过个性化需求的创造,反过来来提升我们整体普量化车的技术水平,这不妨是一个途径。就像刚才孟总讲到的,对机床产业他需要是沉淀,对专用车来讲也是需要极强的沉淀,也希望耐住寂寞。我相信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行业层面,专用车这一块还是大有可为。因为整体来看,从市场来讲每年的增长幅度在一个细分市场,因为专业车涉及领域很多,总体增长比例很大,肯定是远远高于大众平均的增长幅度。所以大家不妨关注这方面,实际上它的附加值是更高的。这是我对专用车方面的一个想法,谢谢!
郑佳音:感谢刘总的精彩回答。刚刚台下有一位观众,我在补充一个话问一下徐博士。博世这一次为了维持主机厂不断供是否有有限制,第二个问题如何为了避免以后不断供调整,博世做什么调整?
徐大全:这次有一些限制成分,全球各地的库存都拿到中国来了,另外在东南亚的新的制造工厂他们积极努力跟当地政府争取,部分复工帮助了我们。博世生产零部件大部分都国产化了,不光自己在本地生产,而且把我们的供应商拉到中国来投资建设建厂,当然有很多采购了国内零部件,这部分比较好。唯一担心可能是国家层面要考虑,某些特殊产业,比如半导体产业、高端生产设备制造的方面,从大的行业的角度,政府层面、战略层面要更多的思考,因为这些不是我们可控的,不是博世可控的。当时同时希望中国采取拥抱世界,更加改革开放,和更多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维持国际化的持续发展,这也是一条大路。谢谢!
郑佳音:感谢徐博士的精彩回答。接下来想问吴总,汽车供应链虽然全球化,但是关键卡脖子的技术如何本化?刚刚听完吴总的演讲,了解武汉菱电专著汽车控制系统,汽车上控制器已经不少,未来随着智能化的发展控制器会更多,这些控制器都离不开芯片,这些芯片如何实现本地化?第二个问题,汽车上的控制系统,特别是涉及到动力的控制系统,发动机控制系统、变速箱控制系统,这些系统如何实现真正意义的本地化?
吴章华:谢谢主持人,这两个问题合作一个问题来回答,这两个问题其实都是一个卡脖子的工程,对中国来说、对汽车来说、对中国的工业来说都是卡脖子工程。因为汽车来说控制器和芯片,汽车有控制系统,实际上我们各行各业都有专用的控制系统。其实这两个方面都有共同的特点:一是投资大,投不起厂。这两个跟我们现在目前做的一些基础设施相关,比如说修路、修桥、修高铁,都一样,一般企业来做是很难做得下来的,为什么?投资太大、周期太长,经济效益短期太差,没人愿意做这个事情,基础设施政府必须站出来做这个事情。如果就靠民间的企业散兵游勇去做非常艰难,因为我们菱电花20几年来花这种事情,一般企业很难花20年来做,如果再花20年机会就没有了,可能就瘫痪了。所以跟基础设施一样,国家要花大力气来做这个事情,跟民间各个方面来融合做这个事情。二是一定要用。我们有些做出来,当然可能差一点,但是像我们做电动系统在前20年要跟断供、联合电子比可能还不够,这是主机厂很难拥有的,做出来也不用。所以国家一定要有政策,适当比例采购本土化的产品,如果不用永远做出来都是一个摆设,而且越来越差、差距越来越大。国家需要有一个认知,适当比例采购本土化产品,比如10%,哪怕5%都行,给他们一个生长发展的机会,这样才有可能持续发展下去。前一段时间在接触一个韩国企业,他说有一个零部件他不卖,现在还属于知识产权保护期,为什么呢?因为以前是徐博士他们博世在韩国投资的厂,五年以后这个政策全部收归国有或者本土化了,所以他们这个政策执行了。好像中国没有这样的政策,到一定阶段就要收过来,我不知道是不是,我没研究过,但是那天跟他交流听了以后感觉很震惊。中国一些卡脖子的产品如果做出来,自己也不用,只是把它当成摆设,长远来看对我们核心技术差距会越来越远。所以我对刚才主持人的两个问题:第一要国家重点来像基础设施一样的投资,第二国家一定要有扶持力度,对做出来的产品只要能用或者能适当比例的采购来使用的政策,核心技术就能突破。
谢谢!
郑佳音:听完吴总的回答我想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自主品牌加油,感谢吴总。最后问孟总,你们去年刚落户到中国不久,想问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自己想了解的,第二个是台下刚刚观众给我递的一张卡片。第一个问题是面对疫情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冲击,惠乐喜乐本土化的策略是什么?第二个问题,以前中国机床并购失败,失败在哪里,你们如何避免可能的失败?
孟立:这两个都是非常好的问题、非常尖锐的问题。第一面对疫情,现在实际上我们的产业、我们的机床实际上是一个周期性的产品,尤其机床产业的周期性非常强。周期来的时候我们提前感受到,周期结束的时候你会拖后感觉到,目前疫情对我们的影响,实际上是正的、加分的,为什么?2019年我们收购那个企业,正好用了6个月半年的时间进行企业调整,这个调整过程中,我们一不小心躲过疫情,最困难的阶段。我们的同行、我们的友商,尤其以汽车产业为核心,可能日本的企业、MMG,可能他们汽车产业占40%、50%甚至到50%,在德国我们很多同行都要裁员甚至停产。因为我们10月份接手,正好在调整期,实际上我们现在是满产阶段。德国疫情阶段没有停产还在生产,今年比去年好一些。另外一个情况对于机床产业来讲,因为是高端制造,其实这次的贸易战和疫情给中国产业界、中国需要我们这类产品的企业提了一个醒,未来工业4.0和无人工厂、制造业的升级是一个迫于眉睫的事情。我们可以提供无人工厂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给客户提供工艺解决方案,降低对人的依赖。在这方面的话,实际上我们的优势体现出来,景隆资本和本身的资源,反倒是这两年我们日子会好过一些。
剩下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过去15年,从2003年开始到现在其他企业都失败了,我们为什么成功,我们成功原因是什么?刚才我说了我们不一定是成功的,我们是抱着学习的态度踏踏实实去做,但是我们到目前为止,我们只能说克服了很多的困难,把金字塔上的明珠给摘了下来,但是我们能不能让它继续发扬光大。按照我们战略规划在未来十年之内成为中国顶级的机床制造企业,在未来15年成为全世界最好的机床企业,我们不知道,很坦率的讲。但是我们比别的同行的优势,就是我们有战略定力。在过去15-20年间我们同行收购大多数以国有体制为主的海外收购,他们的收购实际上是很疯狂的收购,在前期的战略制定、后期的后情合规管理、战略管理和市场预期上犯了一些错误。提到一个问题,其实在过去40年之内中国的改革开放更多是成为世界工厂,中国整个产业的发展让我们知道,我们中国人只要做哪一行、哪一行就全直接第一,为什么机床不行?刚才也提到了,因为机床是很特殊,它是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我们大多数国有企业具有很好的技术功能和技术底蕴,但是我们的产业功能,在整个机床制造业,在座很多工厂里面对技术工人的待遇或者对工人在工厂里地位实际上永远得不到重视。目前这是我认为在机床产业当中跟欧美,尤其跟德国和日本最大的区别,实际上机床产业是劳动密集型,资金和技术实际上我们有了,但是未来如何在中国培养出一批真正具有工匠精神、技术底蕴,能踏踏实实为机床产业做一辈子的人?像在德国工厂、日本见到的能做30年、40年的产业工人,这可能我的挑战,也是未来我们认为有可能成功的一个因素,因为我们有足够的战略定力,我们会耐心去学习和发展。
当然在本地化上还有一个优势,这个优势是其他一些同行不一定具备的。德国这个品牌是从1947年开始到现在70多年,依托与德国产业机床的研究。中国机床的失败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在2000年左右世界进行改革的时候,中国四大研究院、中国整个基础研究、国家支持的产业研究,从苏联开始支持的体系,在2000年左右随着改制整个机床产业以后没有了基础。在机床产业的发展,全行业处于一个自发性的状态。我们这个企业目前在德国我们还拥有一个很好的研发团队,同时在欧洲、在德国有一个非常强大的技术支持外包体系,未来可以在中国专业化甚至新的领域会做很多定制化的研究、应用型的研究,在这方面的话我们之前已有逐步的技术积累,只是对于投资者来讲,需要在细分领域做更好专业化的解决方案。所以在这个基础上,从人的角度、技术的角度、战略的角度这三点我希望我们能够成功,我也希望能够成功。
谢谢大家!
郑佳音:感谢孟总的解答,感谢我们各位嘉宾的精彩回答。大家会后可以跟我们的嘉宾进一步交流,通过以上内容我们了解到疫情会导致中国整车企业加大高端零部件的本土采购,加大高端零部件关键材料、核心部件和高端装备的布局。同时政府也鼓励中国品牌、中国资本企业加大创新开发,更多生产高端材料、部件、装备,这对于中国品牌汽车零部件,包括其他材料装备发展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机遇。让我们一起为本土自主品牌加油,2025中国制造加油,为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而为之奋斗。再次感谢我们的嘉宾,再次感谢各位听众,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