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大力气讲好革命历史故事——电视剧《绝密使命》创作谈
【视听观察】
继《绝命后卫师》《绝境铸剑》后,电视剧《绝密使命》作为“红色三绝”系列的封笔之作,近期在央视一套黄金档、腾讯视频播出,收获了观众的良好口碑和热烈反响。截至目前,微博端相关话题累计阅读量1.4亿,讨论量10万,全网累计播放量破亿,累计弹幕量10万+。该剧展现了交通员们在1300多个日夜,在长达3000公里的交通线上,用生命维护这条红色血脉畅通的感人故事。观众评价道,一处处革命交通站,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丰富生动的教科书;一个个感人的红色故事,是淬炼中国年轻人初心使命最好的营养剂。我们特别邀请该剧总策划袁锦贵和文艺评论家范咏戈,分别撰写创作心得和评论文章,总结该剧的创作经验,探讨如何利用影视作品讲好革命历史故事的问题。
从《绝命后卫师》到《绝境铸剑》,再到《绝密使命》,“红色三绝”系列电视剧一直在讲述革命历史故事。尽管人物、情境、情节不同,但主题都是一个:宣扬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正所谓“革命理想高于天”,为什么中国革命在别人看来不可能成功的情况下成功了,奥秘就在这里。在创作过程中,我总结了三点心得。
首先,革命历史故事要理直气壮地讲。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影视作品是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故事的重要阵地。在这个阵地上,我们一定要理直气壮地讲好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的历史故事,要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主导作用讲清楚,不能似是而非,不能遮遮掩掩,更不能只作为“佐料”和“调料”,而是要让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的英雄壮举走上前台,真正成为主旋律。“红色三绝”系列电视剧中的男主角陈树湘、李化成、潘雨青等,都是铁骨铮铮的共产党人,而且都有原型人物、原型故事作为创作依据。在创作中,我们跳出了“写革命斗争历史故事,是老一套”“写英雄壮举一定要喊口号”“还原历史真实就会缺乏艺术性”等创作窠臼,浓墨重彩地书写共产党、共产党人,表达共产党人为革命理想信念奋斗牺牲的品德,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其次,革命历史故事还应充满感情地讲。利用影视作品讲好革命历史故事,不能胡编乱造,而要对革命历史、革命英雄抱有崇敬之心、爱护之情。我们在创作《绝密使命》时,突出强调和把握的就是真实。为了做到这一点,在采风收集资料阶段,我们在福建古田召开了红色交通线研究专家学者的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了有原中央交通局局长吴德峰之女吴持生等先辈后人参加的座谈会,到国家安全部听取有关领导专家的意见。在大纲创作阶段,我们又到福建省龙岩市、广东省汕头市、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龙岩市永定区等地,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在剧本完稿后又分发国家安全部、龙岩市、汕头市、大埔县、永定区书面征求意见,目的就是在尽量还原革命史实的基础上,予以影视艺术精彩表现。遗憾的是,尽管现在我们有一流的创作队伍,有科技含量很高的摄影器材,有敬业尽心的演职人员,但是都无法完全还原那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现实斗争远比剧情残酷百倍、千倍。剧中沉江处死的是10位共产党人,史实则是26个为苏区运送食盐的船工被捕后,全部被沉江处死。剧中邹家老大的人物原型,在现实中是被捕后被吊在树上用机枪扫射,死后又被泼油焚烧。李寿科的人物原型则是严刑拷打逼供不成,被割下头颅在永定城门示众。剧中则经过艺术的处理,既揭示了敌人的残暴,又较好地表达了共产党人的英雄壮举。
再次,革命历史故事要花大力气讲。力气要花在对革命历史资料的发掘上,对创作主题的筛选上。原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是发掘革命历史故事的丰富宝藏。秘密交通线、地下交通站、交通员的故事,在原中央苏区老百姓中口口相传,交通站旧址遗址众多,但在党史资料中记载传承得不多,影视作品的表现更是颇为鲜见。我们在采风中了解到这些故事,深受感动。这些交通员当年倾其所有,冒着生命危险为革命根据地输送了救命的物资,护送了众多革命者过境。但是之后除了少数跟随红军长征转移外,更多的人受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清算,壮烈牺牲。一些人从此隐姓埋名、下落不明。这种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惊天动地,值得大书特书。革命斗争的老故事要讲,新故事也要讲;大故事要讲,小故事也要讲;大城市斗争的故事要讲,根据地老区的故事也要讲。同时,力气还应花在引导扶持上。要想讲好革命历史故事,受诸多因素影响,也需要各有关方面的引导扶持。要有规划,有重点。《绝密使命》从一开始就得到了中宣部文艺局、国家广电总局领导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安全部,福建省委宣传部、广电局等方方面面的指导支持以及众多专家学者的指点帮助。因此,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要花力气帮扶,才能利用影视这个平台,讲好讲精彩革命历史故事,以利于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作者:袁锦贵,系电视剧《绝密使命》总策划)